正文 27.罪名“莫須有”,秦檜陷害嶽飛借口患傷風,兔子擺脫獅王(3 / 3)

“你是個又會撒謊又會拍馬的家夥!”獅子怒吼道,“我是愛吃肉的,誰都知道我嘴裏發出來的隻能是臭味。凡是不誠實的、愛拍馬的大臣,都是國家的禍根,絕對不能留下。”說著,又撲到猴子身上把他吃了。

最後獅子問兔子說:“聰明的兔子,我嘴裏發出來的到底是什麼氣味?”

“真是抱歉,大王!”兔子回答說,“我最近傷風,鼻子都塞住了。你能不能讓我回家休息幾天,等我傷風好了再說。因為隻有到那時候,我的鼻子才管用,才能說出您嘴裏發出來的是什麼氣味。”

獅子沒有辦法,隻好放兔子回家休息。於是,兔子便逃之夭夭了。

故事中的小兔子是非常機智的,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它怎樣回答都會招來殺身之禍,都會落到和老熊、猴子一樣的下場。獅王的邏輯倒是違反了排中律,因為獅子在“誠實”和“不誠實”、“臭”和“不臭”之間,全都給否定了。小兔子麵臨的難題卻是要回答問題,就要遵守“排中律”,而遵守“排中律”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而它以傷風為借口,這個理由是站得住腳的,因為氣味要靠鼻子來分辨,鼻子不靈,怎能聞出香臭?這樣一來,既不違反排中律,又能得到一個逃命的機會。小兔子終於用智慧戰勝了凶殘暴虐的獅王。

下麵是美國第一任總統寫的一封介紹信:

1797年夏天,法國革命家康斯坦丁·沃爾涅拜訪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康斯坦丁·沃爾涅為了獲準周遊美國各地,請求總統開一張介紹信。華盛頓想:不開吧,讓他碰個釘子,不好;開吧,又叫我為難。於是,他在紙條上寫:“康斯坦丁·沃爾涅不需要喬治·華盛頓的介紹信。”

這封介紹信可以理解為康斯坦丁·沃爾涅不需要喬治·華盛頓的介紹信,可以到美國各地遊玩;也可以理解為康斯坦丁·沃爾涅不需要喬治·華盛頓給開介紹信,這張紙條不算介紹信,他不可以在美國隨意遊玩。這封介紹信應該說是“模棱兩可”的,但喬治·華盛頓是出於外交上的需要而故意這樣寫的,因而不能把它看成違反排中律。在外交場合,由於保密或鬥爭策略的需要,不少外交辭令是含糊的、模棱兩可的。像這類外交辭令都不應看作違反排中律。

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區別

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區別有以下三點:

第一,適用範圍不同。排中律隻適用於互相矛盾的判斷,不適用於互相反對的判斷;而不矛盾律既適用於互相矛盾的判斷,又適用於互相反對的判斷。

第二,要求不同。排中律要求人們在互相矛盾的判斷中間,不能都否定,而不矛盾律則要求人們在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判斷中間,不能都肯定。如果把排中律與不矛盾律的要求結合起來,那就是在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中,必須肯定一個,否定一個,既不能都否定,又不能都肯定。

《堅瓠續集》裏有一則關於蝙蝠的寓言,大意是:

鳳凰是百鳥的領袖,碰到鳳凰生日,百鳥都去祝壽,隻有蝙蝠沒有去。事後鳳凰責問蝙蝠:“別的鳥都來了,你為什麼不來?”

蝙蝠說:“我有腳,能走,是獸,不屬於你管的,所以我就不必來祝壽。”

接著是麒麟的生日。百獸都去祝壽,蝙蝠還是沒有去。事後麒麟也問蝙蝠:“別的獸都來了,你為什麼不來呢?”

蝙蝠回答說:“我有翼,能飛,是鳥,不屬於你所管,所以我沒有來祝壽。”

有一天,鳳凰和麒麟會了麵,說起蝙蝠的事情,大家都歎了一口氣,說:“這真是世上最奸猾的了!”

蝙蝠對鳳凰說,我不是鳥,而是獸,又對麒麟說,我不是獸,而是鳥。把這些話合起來,那就是說:我既是鳥,又是獸,我既不是鳥,又不是獸,我是亦鳥亦獸,非鳥非獸。從邏輯上看,這不僅違反了不矛盾律,而且也違反了排中律。因為對於蝙蝠這種動物來說,要麼是鳥,要麼是獸,二者必居其一,既不能都肯定,也不能都否定。蝙蝠說自己是亦鳥亦獸,這就違反了不矛盾律,又說自己是非鳥非獸,這是違反了排中律。同時,在亦鳥亦獸和非鳥非獸這兩個並列關係聯言判斷之間,又是互相矛盾的,這又違反了不矛盾律。

第三、邏輯錯誤不同。違反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是“模棱兩不可”,而違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是“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