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曆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最初的築木為巢到規模龐大、宏偉壯觀的北京建築群,已有幾千年的漫漫曆史。中國古代建築既講究外觀的莊嚴凝重,又注重整體安排和實用性,還體現著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觀念,濃縮著對人生、社會的深刻認識,是思想、技術和藝術結合的完美產物。
北京故宮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因為傳說天帝住在紫微垣,皇宮是禁地,所以稱為紫禁城。後來清王朝滅亡了,人們就稱它為故宮,意思是過去的皇宮。它位於北京城的中心,占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房屋9000多間,建築麵積約15萬平方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和帝王宮殿。
故宮籌建於明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工,已有近600年的曆史。故宮布局嚴謹有序,主要建築物沿南北中軸線排列,依次為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亁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禦花園、神武門,中軸線兩側的建築也基本對稱。故宮大體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前麵的三殿為主,其中太和殿也被稱為“金鑾寶殿”,建築最雄偉,是皇帝進行重要活動的地方;中和殿是皇帝在舉行活動時的休息室;保和殿則是舉行殿試和宴會外賓的地方。內廷的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住的地方,兩旁對稱分布著東六宮和西六宮等,供皇帝的嬪妃居住。故宮四個城角還各有一座小巧玲瓏的角樓,角樓九梁十八柱,造型奇特,十分美觀。
北京故宮體現著中國宮殿建築的最高水平,莊嚴大氣,充分展示著封建社會皇權的尊嚴;同時,它也是古代建築師和工匠們智慧的結晶。
北京天壇
北京天壇是華夏文明的積澱之一,占地272萬平方米,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它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曆代皇帝祭天之地。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後經明清兩朝多次改建,是保存下來的封建王朝祭祀建築中最完整、最重要的建築群,也是現存的藝術水平最高、最具有特色的優秀古建築群之一。
天壇的主要建築有兩組,即每年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和每年正月上辛日祈穀的祈年殿。圜丘為漢白玉石砌的三層露天圓壇,周圍有石雕欄杆圍繞。石塊和欄杆的數目和尺寸都是奇數,以合“陽”的意思,中心的一塊石塊叫“天心石”。圜丘的北麵有貯存“皇天上帝”牌位的皇穹宇,是一座藍琉璃瓦頂的小殿。殿的外麵有一圈圍牆,就是著名的回音壁,它巧妙地利用聲學原理,一個人對牆悄聲說話或輕輕擊掌,另一個人便可以在圍牆特定的地方聽到。祈年殿建在一個直徑90.9米、高約6米、三層漢白玉砌成的祈穀壇上。殿直徑24.5米,總高約38米,平麵為圓形象征天,殿內四根龍井柱象征四季,12根金柱象征12個月,殿外12根簷柱象征12個時辰。藍色琉璃頂的祈年殿是天壇的標誌性建築。
遠遠望去,渾圓的造型,鮮明的色彩,金色寶頂直衝蒼穹,進入天壇,像是來到了廣闊無垠的空間。這裏空曠開闊,有天地般胸懷,又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和知識,在莊嚴肅穆中又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神秘。
知識鏈接
中國古代建築在唐代以後,達到了成熟時期,它具有的基本特點是:一、以土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二、以橫梁和立柱為主要屋架;三、一般建築均包括基座、屋身和屋頂幾個部分,尤其注意屋頂的建造,常見的大屋簷頂,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特征;四、以單體建築為點,組成建築群。
長城
萬裏長城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征,以無比豪邁的氣勢,被公認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和奇跡。
長城始建於戰國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把以前的秦、趙、燕三國修建的各段長城連接起來,作為抵禦外敵入侵的屏障。從此一條貫穿東西的“巨龍”就出現在中國北方的土地上,當時的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萬裏。後來曆朝曆代都對長城進行修繕,現今的長城是明代重修的。一般把山海關作為東部起點,西至甘肅嘉峪關。
長城的建築因地製宜,一般建在山嶺的最高處。建築材料在各地也是不同的,有黃土、沙、礫石、條石、城磚等,在山勢險峻的地方,還有的直接在山頂上建造雉堞(掩體)或劈崖作牆。城牆上還有許多用於警戒、報警或作戰的建築,烽火台是報警設施,大約相隔1.5千米;每隔30米~100米設哨樓,底層設有瞭望口和炮窗,上層設有瞭望室及雉堞;在山穀中、河流轉彎處和交通要道,建有關城或隘口關城處要加設一道或幾道城牆,關城內設有營堡。
著名的關城有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雁門關、嘉峪關等,而北京的八達嶺長城是萬裏長城最傑出的代表,也是明代長城的精華。在這裏,長城如巨龍一般在崇山峻嶺之間沿山脊蜿蜒曲折,烽火台和敵樓密布。長城的牆高7.8米,城頂寬7.8米,人們可以在此處登城領略長城的雄偉和工程的浩大、艱巨。
頤和園
頤和園地處北京西北郊外,舊稱“清漪園”,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
金代金貞元年(1153年)在金山建行宮,明朝皇宮又進行了擴建,清朝乾隆十五年,皇帝為給其母親慶祝六十大壽,下令大興土木,將其改建為“清漪園”。鹹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軍費基本按照原樣重修,改名“頤和園”。
頤和園分為宮廷區和苑林區兩部分。宮廷區,位於正門內,是一個多進的小院落,由殿堂、朝房和值房等組成。苑林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體。萬壽山東西約長1000米,高60米;昆明湖環抱著萬壽山,麵積約占全園麵積的76%。昆明湖中坐落著三座東海仙山,湖中的西堤和堤上的六座橋是模仿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建造的。帝、後舉行慶典和朝會的排雲殿和佛教寺廟佛香閣是頤和園的主體建築,前山湖濱長728米的長廊,號稱“藝術畫廊”,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遊廊。後山樹木蔥鬱、曲徑通幽。站在昆明湖東岸憑湖西望,園外的玉泉山以及山上的玉峰塔映,與園中景致渾然一體,是中國園林運用“借景”手法的著名範例。
頤和園的景觀共有百餘處,雖然數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但每一處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園林的設計思想和建造技巧,是世界園林中的精品。
知識鏈接
中國古代建築的形式繁多,用途多樣,在世界建築史上獨一無二。主要在城池、宮殿、祭壇、廟宇、官府、樓、台、館、陵墓、祠堂、廊、亭、牌坊、塔、橋、榭等等。這些造型各異的建築,使中國古代建築多姿多彩、形成了獨立發展的體係;同時,中國古代建築也對亞洲各國的建築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圓明園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由圓明園及其附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通稱為“圓明三園”。它始建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竣工於乾隆九年(1744年)。整個圓明園的規模宏大,三園的總平麵呈倒“品”字形,占地麵積約350萬平方米,周長10餘千米,曾是清代北京最大的皇家園林。
圓明園是一座以水為主題的水景園,水麵占全園麵積的一半以上。最大的水麵福海寬600多米,眾多的人工湖由蜿蜒河道串聯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水係,與島嶼、洲堤、假山、崗阜相映成趣,更有宮殿、住宅、廟宇、戲院、藏書樓、陳列館、店肆、山村、水居、船埠等建築難以計數,構成各種景區一百五十多處,其中由皇帝命名題署的有“圓明園四十景” “綺春園三十六景”, 這些景觀大量取材於中國的神話傳說和詩畫意境,如方壺勝境、蓬島仙島、武陵春色等。這些景致不僅吸取了曆代建築的精華,也有南北各著名景區的仿造品,美妙奇特,又變化無窮。值得提出的是,在一派中國傳統園林中,還有一組歐洲巴洛克風格的“西洋樓”以及人工噴泉。
圓明園規模宏偉,融會了各式園林風格,運用了各種造園技巧,被大多數中國園林學家認為是中國園林藝術史上的頂峰作品。清朝時一些在中國的外國傳教士參觀圓明園之後將其稱做“萬園之園”,它不僅代表了當時中國園林藝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對當時歐洲園林藝術的發展也曾產生很大影響。然而令人憤怒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在園中大肆劫掠,最後竟放火燒毀了這座“光輝奇異的東方博物館”,隻留下一片斷壁荒草似乎在訴說著當日的輝煌。
雍和宮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胤禛。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其府邸也改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 ),雍正駕崩,曾於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由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以示皇家殿宇。又因乾隆皇帝誕生於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乾隆二年(1737年),雍和宮永佑殿專門供奉雍正帝的影像,乾隆按季節到此行禮上祭,僧人日日誦經,當時雍和宮成了清帝供祭先人的影堂。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本宮事務,正式將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成為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宮整個建築布局院落從南向北漸次縮小,而殿宇則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壯觀,具有漢、滿、蒙、藏民族的特色。
拉薩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的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布達,本是印度南海岸一座山的名字,也叫普陀,傳說是觀音菩薩居住的地方,拉,是藏語山的意思。“布達拉”也有“佛教聖地”之意。
布達拉宮始建於鬆讚幹布時期,是藏王鬆讚幹布專門為文成公主修建的。9世紀毀於一場兵火後,五世達賴喇嘛於1645年重建,成為達賴喇嘛及攝政王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布達拉宮海拔3767.19米,占地麵積36萬餘平方米,建築麵積13萬餘平方米,主樓高115.19米,共13層,兩千多間房間,宮殿、靈塔殿、佛殿、經堂、僧舍、庭院一應俱全,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建築群。它因山勢而建,主要建築為山上的紅宮、白宮。紅宮位於中央,是達賴喇嘛從事宗教活動的地方。白宮在東側是理政和居住的地方。此外還有僧俗官員和服務人員居住的地方,以及龍王潭花園等。
布達拉宮依山而建,與山勢渾然一體,雄偉壯觀,是藏族人民的智慧結晶。
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熱河行宮,位於中國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始建於1703年,曆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87年建成。它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為中國著名的古代帝王宮苑。
這座占地564萬平方米的“山莊”博采全國各地的風景園林藝術風格,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了江南塞北之風光,是北方園林的標誌性作品。山莊把承德的部分山地納入其中,凸顯其豪邁氣勢和遼闊曠遠的風姿。在山莊的外圍,依次建有八座廟宇,金碧輝煌,通稱“外八廟”,如普寧寺、普陀宗乘廟、須彌福壽廟等,是清朝皇帝為表示尊重佛教而建的,它們與山莊美映成輝。廟宇按照建築風格分為藏式寺廟、漢式寺廟和漢藏結合式寺廟三種。這些寺廟融和了漢、藏等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氣勢宏偉,極具皇家風範。
山莊分為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區,其中山區占總體麵積的4/5,平原占1/5,平原內湖泊約占麵積的一半,水源是園內的“熱河”溫泉。宮殿區包括正宮、鬆鶴齋、東宮和萬壑鬆風四組建築,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地方;湖泊區是山莊的重點,湖中分布著大小不同的洲嶼,以橋、堤相連,洲嶼上布置了許多形式各異的建築,如月色江聲、如意洲、煙雨樓、金山等;平原區在湖區北麵的山腳下,地勢開闊,有萬樹園和試馬埭,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山區原來有許多園林建築和大小寺廟,大多已經損毀,後修複了一些亭台,如南山積雪、四麵雲山等。
山莊運用借景的方法,巧妙地將園外的景色納入園中,比如站在山區的垂峰落照亭的位置,園外磬錘峰的倒影,剛好落在園內的湖麵上,避暑山莊的景致,有康熙皇帝命名的三十六景,都是四個字,如“南山積雪”;而乾隆皇帝命名的三十六景,則都是三個字,如“煙雨樓”。 山莊整體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勢,分區明確,景色豐富,與其他園林相比,有其獨特的風格。
山莊融南北建築藝術精華,園內建築規模不大,殿宇和圍牆多采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莊重,簡樸適度,與京城的故宮黃瓦紅牆、描金彩繪、堂皇耀目呈明顯對照。山莊的建築既具有南方園林的風格、結構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襲北方常用的手法,成為南北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總之,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裏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享有“中國地理形貌之縮影”和“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範例”的盛譽。
知識鏈接
中國園林具有悠久的曆史。據載,在商周時代,就出現了供王公們打獵遊玩的地方,名為“靈囿”;秦漢以後,帝王們開始建造供玩樂的“苑”。秦始皇時造的上林苑,不僅有供射獵的鳥獸,而且還把渭河水引進來造成水池,還建了宮殿。漢武帝時又擴建上林苑,橫跨渭水兩岸,方圓三百裏,有各類建築幾十處。太液池中建有蓬萊、方丈、瀛洲“海上三山”,從此“一池三山”成了皇家園林的定式。
蘇州園林
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有“園林之城”的美譽。蘇州園林是指中國蘇州城內的園林建築,以私家園林為主,起始於春秋時期的吳國建都姑蘇時(前514年),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於明代,鼎盛於清代。
據有關統計,蘇州保存下來的園林,就有一百八十多座,而曆史上曾建造的更多。除了最早的“姑蘇台”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所造以外,蘇州園林絕大多數是曆代私家園林,所以它是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體現出鮮明的私家園林風格,與北方皇家園林相映成輝。蘇州園林充分體現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設計構築中,采用因地製宜,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種種手法來組織空間,造成園林中曲折多變、小中見大、虛實相間的景觀藝術效果;同時,它還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表現在園林廳堂的命名、匾額、楹聯、書條石、雕刻、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