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拔罐——養生之典範,祛病之楷模1(1 / 1)

為什麼拔罐能防病治病:

1提高身體免疫力:

拔罐也稱吸筒療法,是以罐為工具,借用蒸汽、抽氣等方法排出罐內的空氣,使之吸附於肌膚表麵穴位或患病部位的一種外治療法。因拔罐過程中皮膚組織被罐子吸吮而引起高度充血,吸拔部位及其周圍的肌肉、血管和神經呈興奮狀態,形成組織血管擴張、血流加速、新陳代謝旺盛;毛細血管通透性加大,從而使局部血液瘀滯現象消除。同時,組織間的營養也得到補充,炎性產生物得以通暢排泄或吸收,局部組織彈力及髒器機能增強。因此,拔罐可以提高身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促使疾病逐漸痊愈。

2調整生理功能:

在拔罐療法的過程中會使局部血管破裂,一部分血液流入皮膚深處而發生溶血刺激,使表皮呈現紫黑色,隨即產生一種類組胺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對身體產生調整生理功能的作用。

3通經活絡、行氣活血:

中醫認為,氣血不能疏通、經絡閉阻是造成疾病的原因。火罐療法是在局部實施刺激,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流暢氣血、溫中逐寒、祛風除濕和散邪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拔罐療法的適用範圍較廣。常用於風、寒、濕、痹、痛等病證,也用於神經麻痹、髒腑功能失調等,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科。一般用於實證,效果更為明顯。現如今,拔罐療法因其操作簡便、經濟、病人無痛苦,而且療效顯著,深受人們歡迎。

拔罐防病治病的治療原則:

中醫經絡學始終指導著拔罐療法。

選擇穴位要以經絡學說、髒腑理論作為指導,遵循選穴的原則。拔罐療法的穴位有正經穴、奇經穴、阿是穴(病位壓痛明顯處)。一般來說,往往采用以一個起主要治療作用的穴位為主穴,另一個或幾個穴位為配穴的治療方法。

哪兒痛拔哪兒的治療原則是阿是穴原則。

背部排罐原則。背部排罐是在脊柱兩側穴位上拔罐的方法,拔罐時由於脊柱兩側的穴位大體依五髒六腑的位置上下排列而得名。實踐證明,背部排罐治療預防髒腑疾病均有較好的療效。

區域拔罐原則。拔罐療法的罐口部位是一個區域麵,而針灸穴位是一個點。罐口部位易掌握,而針灸穴位較難被大多數人掌握。所以,在治療上可以采用區域拔罐,而不是在特定穴位拔罐,這樣才容易被大多數人掌握。

配合中藥拔罐治療原則。目的是減輕拔罐刺激及加強拔罐效果,這樣透穴給藥,直達病灶,充分發揮藥物的療效,臨床治療疾病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循經拔罐走罐原則。一般來說,走罐的方向是根據肌肉、神經走向及長期經驗總結出來的,也可循經拔罐。就是在有經絡循行的地方,拔罐沿著十二經脈循行路線方向行走。實證逆經走罐,虛證順經走罐。

拔罐器具少不了:

拔罐療法使用的罐具種類很多,分為傳統罐具和新型罐具兩大類。

傳統罐具是根據所用材料來命名的,分為獸角罐、竹罐、陶瓷罐、玻璃罐、橡膠罐、塑料罐、抽氣罐、金屬罐八種。民間和基層醫療單位普遍使用竹罐、陶瓷罐、玻璃罐三種;獸角罐在邊遠山區仍有少數人使用;金屬罐因導熱快、笨重,目前已被淘汰。

新型罐具分為電熱罐、磁療罐、紅外線罐、紫外線罐、激光罐、離子滲入罐等多種罐具,但這些罐具造價高、使用複雜,目前僅限少數醫療部門使用。因排氣方法不同,拔罐器具的選材、製作也有所區別。

下麵主要介紹四種傳統罐具。

竹罐:

取材方便,製作簡單,輕便耐用,便於攜帶,經濟實惠,不易打破。缺點是容易幹裂漏氣,不透明,無法觀察罐內皮膚的變化。

陶瓷罐:

由陶土燒製而成,口底平正,裏外光滑,厚薄適宜,吸力大。缺點是罐體較重,不易攜帶,易碎。

玻璃罐:

由耐熱玻璃製成,腔大口小,罐口邊緣略突向外。按罐口直徑及腔的大小,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型號。造型美觀、清晰透明,便於拔罐時在罐外觀察皮膚的變化,從而掌握拔罐時間,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泛的罐具。玻璃罐導熱快,易燙傷,容易破損。

抽氣罐:

由有機玻璃或透明的工程塑料製成,采用罐頂活塞來控製抽排氣。其優點是不用點火,不會燙傷,安全可靠,抽氣量和吸拔力可控製;自動放氣起罐不疼痛;罐體透明,便於觀察吸拔部位皮膚的充血情況,便於掌握拔罐時間。但抽氣罐缺乏火罐的溫熱刺激。抽氣罐是對傳統罐具改進的一大突破,適於家庭和個人進行自我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