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延慶“種草養牛,牛糞栽培雙孢蘑菇,出菇廢料生產花肥有機肥”生態循環模式
北京延慶縣近幾年奶牛發展迅速,每年20萬噸的牛糞成為北京水源地環境汙染的潛在威脅,還有大量到處堆放的廢棄秸稈也影響首都形象,如何清除和處理都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為此,延慶縣聘請中國農業大學專家開展了利用牛糞和秸稈栽培雙孢蘑菇高產技術的推廣和示範,共栽培雙孢蘑菇2400平方米,雙孢蘑菇的產量平均為每平方米8.5千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每平方米的原料和菌種費為15元,產值為51元,每畝大棚單層栽培400平方米雙孢蘑菇的原料成本為6000元,產值為20400元。
通過實施“種草養牛,牛糞栽培雙孢蘑菇”技術解決了糞便及秸稈燃燒的汙染問題,同時變廢為寶成為種植雙孢蘑菇的原料,而雙孢蘑菇采收後的出菇廢料可生產花卉專用肥、有機肥等,項目的實施實現了養殖業、種植業廢棄物的再利用,減少了糞水和燃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汙染,維護了生態平衡,達到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
2.廣西崇左“蔗—牛—菇”的生態循環模式
該市充分調動和整合各部門及科研院所的技術和資源優勢,建立了“蔗梢+牧草養牛、牛糞+蔗葉栽培食用菌”的“蔗—牛—菇”循環高效種養模式。
“蔗—牛—菇”的具體做法:利用蔗糖業豐富的蔗葉、蔗梢資源,用蔗葉、蔗梢飼養肉用牛和奶牛、水牛,用牛糞和蔗渣種菇,用出菇廢料作肥料還田,其中江州區新和鎮下旬屯在專家的指導下,建立了“蔗—牛—菇”產業鏈:
①實施甘蔗生產“六化”(機械化、良種化、智能化、水利化、契約化、規模化)工程:2006年,全屯甘蔗種植麵積2200畝,其中實施連片“六化”示範360畝,良種率達100%以上,總產量12000噸,人均產蔗27.5噸。
②發展奶牛養殖:通過農戶自籌和政府貼息貸款,先是投入250多萬元建成一個占地30畝的奶水牛養殖場,參加養殖的農戶共有31戶,實行“分圈飼養,統一管理”的經營方式,後又投入81萬元對奶水牛養殖場進行了擴建。目前,養殖場奶水牛存欄98頭。
③發展食用菌種植:2005年利用牛糞和蔗渣成功栽培巴西蘑菇、雞腿菇、茶樹菇等食用菌850畝,2006年又進行了擴種,農民人均增收710元。
崇左市通過發展“蔗—牛—菇”高效循環種養模式,以蔗糖產業為龍頭,以養牛業為紐帶,帶動了食用菌業、乳品業等多個產業的共同發展,衝破了原有的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的束縛,開創了該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