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中華民族的大忠大孝(2)(1 / 3)

(三)回瞻父母國,日出在東方——海外赤子的戀祖情結

“海外赤子”現在已經成為旅居海外的同胞的一個美稱。“赤子”本指嬰兒。《尚書·康誥》:“若保赤子。”孔穎達疏曰:“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離婁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是講有德才的人能保持嬰兒般純樸之心。赤子被引申為子民百姓,最早見於《漢書·龔遂傳》:“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唐太宗曾言:“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既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那麼僑居海外的中華兒女自然是“海外赤子”了。

前麵講到,儒家的孝道培養了中國人對炎黃子孫、中華兒女之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孝的角度講,既然你是炎黃子孫,是“赤子”,就得對“父母之邦”、對“祖國”盡孝道。

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是華僑愛國熱潮迭起的時代,最突出的表現是慷慨解囊的無私捐獻。

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講,“同盟會之成,多賴華僑之力”,“非有華僑一部分,清室無由而覆,民國無由而建”,一句話:“華僑為革命之母。”

抗日戰爭爆發後,海外一千多萬華僑總動員,按地域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旅美華僑統一義捐救國總會”、“全歐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三大集團,從財力、物力、人力、輿論上支援祖國抗戰。

抗日戰爭期間,海外華僑還紛紛回國請戰,直接投身國內抗戰。他們參加救護工作,參加戰時運輸工作,參軍殺敵。在回國參戰參軍的僑胞中,有不少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東南亞各國華人子弟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回國參加戰時運輸,其中有一千餘人血灑疆場。“菲律賓華僑戰場服務團”22人在前線搶救傷員,20人犧牲,僅有2人生還。在從軍的華僑中為國捐軀者更多,李林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李林是爪哇歸僑,回國後參加八路軍,在戰爭中逐漸成長為一名智勇雙全的指揮員,曾擔任雁北抗日遊擊隊第一支隊政委,一二〇師雁北第68騎兵營教導員。每當臨陣殺敵,他驍勇異常,屢建奇功。1940年4月,在晉綏邊區與日軍作戰中,為掩護同誌突圍而壯烈犧牲,年僅24歲。像李林這樣的愛國華僑數不勝數,他們和國內人民一樣為實現祖國的獨立、民族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在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悠悠赤子情,拳拳報國心。無論祖國母親處境多麼艱難,海外華僑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以財力、物力、人力各方麵支援國內抗戰,為取得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不朽業績,將永遠彪炳史冊。

旅居世界各地的同姓氏華人、華僑都組織了宗親會,各宗親會還組成了世界聯合總會。如,1982年首屆世界性的宗親組織賴羅傅宗親聯誼會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召開。在各姓宗親會中,竟然有弘農楊氏、江夏黃氏、太原王氏、潁川陳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等曆史上名門望族的後裔。這裏既有對祖先的強烈認同,又有對故土家園的深切依戀。

對祖國文化曆史的認同,是中國愛國主義的特征之一。菲律賓華人、華僑普遍信奉財神關公,與大陸不同的是,不僅家家供奉好幾個財神關公,學校、賓館、會社組織也供奉。紅溪禮示市立人學校甚至在三層樓上修了個關帝廟,讓這個赳赳武夫的關老爺置身於莘莘學子中深造,從而更加理解“忠義、勇武”的真諦,更加高瞻遠矚。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海外華僑、華人舉行的重大儀式中,往往是先奏所在國的國歌,再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華人、華僑在熱愛他們現在繁衍生息的國家的同時,也依戀、熱愛著他們的父母之邦。這種雙重愛國情結越是濃厚,就越是希望兩國永遠友好,就越是世界和平穩定的因素!

(四)骨肉團圓定有期——祖國統一的血緣紐帶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文化自古以來就屬於中華傳統文化,先後移居台灣的所有同胞都是炎黃子孫。台灣與大陸不僅有著同氣連枝的地緣關係,更有著血濃於水的血緣關係。自古以來,尋根問祖、至孝篤親意識是係結兩岸同胞的血緣紐帶。

1.“閩台”千年是一家

閩、台千年以來是一家。西晉末永嘉之亂,中原“衣冠南渡,八姓入閩”,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等姓,他們本是中原大族,入閩後先在閩北及晉安(今福州)定居,而後漸向閩中和閩南沿海以及台灣擴散。中原河洛文化風化閩台,使閩台文化如同中原。

唐高宗、武則天時,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嶺南行軍總管陳政率唐軍入閩,陳政陣亡,其子陳元光代領其眾。後陳元光任首任閩南漳州刺史,為閩南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民眾感其恩德,奉陳元光為“開漳聖王”。閩台和東南亞一帶,陳聖王廟隨處可見,僅台灣就有五六十座,至今雖逾千載而奉祀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