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性別的表現(1 / 3)

關於性別,再簡單不過,隻有兩種:非男即女。這是對性別的最常見的認識。然而,這種常識即真知嗎?人類的性別也隻有“男”、“女”兩種嗎?提出這些問題本身也就意味著對常見的性別認知的質疑,這也是我們重新認識性別的前提。

一、性征

認識性別,首先要了解性征的概念。什麼是性征?性征是指男女兩性的性別特征,綜合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性別特征,可以將兩性的性別特征分為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第三性征和第四性征。

第一性征是指男女生殖器官可以分辨出外形和構造的差異。如男子有睾丸、陰莖,女子有陰道、子宮等,這是由遺傳物質——染色體的不同所決定的,這是與生俱來的性別特征,由此可以把人分成男性和女性。第一性征確立了人們要經曆的性別社會化過程,是建立社會性別的基礎。

第二性征是男女在青春期出現的一係列生理特征,決定第二性征的是男女性激素的差別。具體表現是青春期發育後,男性開始變得高大,肌肉結實,喉結突出,變聲,長胡須,汗毛加重……女性皮膚細嫩,嗓音尖細,乳房隆起,肌肉柔韌,脂肪增加,月經來潮。隨著生理的變化,人們的社會性別意識開始覺醒,社會諸因素對個人的影響也更加明顯。

除了上述的形態和生理功能的差別之外,男女在心理上也有鮮明區別。這種區別就是第三性征,是指男女在性格和心理方麵表現出來的特征。這種在性格和行為上表現出來的第三性征又稱性別程度,簡稱性度,指的是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明朗化。

男性氣質是指男性應當具有的成就取向、對完成任務的關注或行動取向等一係列性格和心理特征。這個性格特征包括三個成分:地位、堅強、非女性化。地位代表功成名就和受人尊重;堅強是力量和自信的表現;非女性化是以女性的特質反襯男性特質。如男性不能依賴、溫柔和軟弱等。男性要主動、活躍,與雄心勃勃、大膽、爭強好勝、具有競爭力聯係在一起。除此之外,男性氣質還表現為直率、對愛的要求強烈而且主動,喜歡與美麗、聰明、活潑的女子交朋友等性格傾向。

女性氣質是指女性應當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親切、對他人關心等親和取向的一係列性格和心理特征。女性氣質內涵包括三個成分:與家庭相關的一切特征;溫柔、愛整潔、依賴男性;一切與男性相對立的特征。因此,女人味總是與羞澀、靦腆、膽小、多愁善感、被動等聯係在一起。除此之外,女性對愛的要求被動,對被愛的要求強烈,喜歡與可靠、成熟、能體貼人、有男性氣質的男性為友。

因此,第三性征具體表現為男女兩性的性別氣質,它是以第一、第二性征為基礎的,強調一整套穩定的、固定化的、兩性對立的行為舉止及其行為的社會意義。

二、性別雙性化

由於受社會、環境和家庭的影響,人的性別氣質會有較大的差別。有些女子除了具有女性所特有的性別氣質外,還兼有熱情、豪爽、剛烈、精明能幹等男性所具有的性別特征;而一些男性除了具有典型的男性氣質,同時感情細膩、豐富,行為表現溫文爾雅。這種同時具有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性別表現被稱為“雙性化氣質”,也被稱為第四性征。

那麼,什麼是性別雙性化?雙性化(androgyny)是希臘語的詞根男(andro)和女(gyn)的結合,所以“雙性化”也正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而雙性化人格是指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具備男性與女性的興趣、能力和愛好,尤其是心理氣質方麵具備男性與女性的長處與優點。

對雙性化的研究,是在西方心理學對性別差異研究的大背景下產生的。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就曾提到過“潛意識雙性化”的概念。而後,他的弟子榮格更是提出了“男女同體論”,用“anima”(阿尼瑪,男性的女性意向)和“animus”(阿尼姆斯,女性的男性意向)來分別代表兩性中含有雙方特質的異性原型。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性別差異的研究逐漸轉到對性別角色的認同問題,到了60年代末期,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女性的心理研究也開始關注到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等因素帶來的性別差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