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負債一直是理論界和學術界熱烈討論的重要課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地方基礎設施的建設從主要依靠地方財政撥款,發展到多種投融資方式並存,再到發展競爭性的資本市場,這促進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的多樣化和多渠道,有利於推動地方公共服務的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根據地方政府的利維坦假說,以及公債陷阱、財政分權和基礎設施的公共品屬性等理論,地方政府具有最大限度地負債發展的衝動。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推動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需要大規模地建設基礎設施。
現實中,中國地方政府為了建設地方的基礎設施,政府負債也在不斷增加,巨量的債務負擔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和金融風險隱患。另一方麵,在中國城市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必要而緊迫。首先,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城市人口的劇增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更多的基礎設施服務需求。根據2020年中國城市化發展目標,基礎設施建設估計需要投入20萬億元的資金。其次,中國環境治理任務刻不容緩,然而資金缺口仍然很大,銀行貸款仍然是目前重要的融資渠道,尤其是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一些城市及郊區,通過銀行的債務融資可以達到總融資量的70%以上。
探討國際上、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公共建設融資的做法和創新經驗非常必要,尤其是在世界銀行的推動下,通過建立金融中介機構,利用增信技術和手段,為地方公共建設融資的經驗,非常具有借鑒意義。如哥倫比亞的地方融資機構(FINDETER)、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城市發展基金(TNUDF),以及南非的基礎設施貸款公司(INCA)等地方政府融資的模式和路徑,說明了在分權化的市政係統下,單一的借貸難以滿足所有的基礎設施融資需要,融資的關鍵將逐漸改變到依靠競爭性的資本市場。因為債務融資具有優先權,所以可以獲得更低成本和更長期限的融資,而金融中介機構在擴展當地的信用工具方麵起著重要作用。這些探索和經驗為我們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鑒。本書在總結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現有的投融資體製和經濟環境的限製,以及現有融資模式的局限性。原有的地方投融資平台雖然在一定時期內有存在的必要,但也同時存在著缺陷和風險。本書在考慮目前法律框架的前提下,探討了創新地方投融資平台的做法,包括改革依據、基本特性、功能定位和運行機製等內容;其次,對於債務融資模式,分析和探討了“準市政債券—市政債券”的發展路徑,並對未來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市政債券融資的趨勢提出建議。
同時,對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控製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2010年底的數據顯示,我國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而根據國際經驗,政府債務餘額一般不超過當年GDP的60%。這些巨大的債務存量,已成為危及財政與金融穩定的重大隱患。本書探討了債務控製和處理的製度方法和技術途徑,提出了完善債務製度建設、提高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能力、監管地方投融資平台、發展競爭性資本市場、管理土地的融資風險、債務違約的處置等製度完善的建議,以及提供初始資本或風險儲備金、賬戶質押、信用池技術、財政截留等創新性的增信手段。所有這些,都將更好地為公共建設進行融資和更好地管理地方政府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