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理療(1 / 3)

一、理療及其方法

理療是一種對機體無痛苦、無損傷的治療方法,它對許多病證療效可靠。祖國醫學二千多年前就開始用按摩、水療、氣候療法、針灸、醫療體育等治療和預防疾病,如《黃帝內經》中即有“導引按蹺”、“摩之浴之”的記載,《山海經》這一古籍中也有利用溫泉的記載,華陀的“五禽戲”健身防病至今仍在流傳使用。所以說目前中國的理療學是中醫學結合現代技術手段的;大成果,具有中國特色。我們研究和應用理療防治疾病,決不能脫離中醫理論的指導作用?

1.理療的定義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結合現代技術,應用自然的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素作用於機體,以達到治療和養生的目的,這種療法稱理療。

2.理療的種類

(1)光線療法:包括紫外線療法、紅外線療法、可見光療法等。

(2)水療:包括礦泉水療、海水浴療、電水浴、藥水浴等。

(3)電療法常用直流電療法、離子導入療法、低頻電流療法、中頻電流療法、靜電療法、短波療法、超短波療法、微波療法等。

(4)磁療:包括靜磁場療法、脈動磁場療法、交變磁場療法、脈衝磁場療法及磁化水療法等。

(5)超聲波療法。

(6)冷凍和溫熱療法。

(7)運動療法:包括醫療體育及氣功等。

(8)按摩療法:包括刮痧等

(9)拔罐療法。

(10)針灸療法

(11)高壓氧倉療法。

(12)生物反饋療法。

(13)放射療法:主要用於腫瘤的治療。

上述13種療法中,後3種療法設備較複雜,適應於較大規模的醫皖,各有專著介紹。

二、理療的作用

祖國醫學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協調的、有機變化的整合,每時每刻都處於感受和接受外來刺激並反射性的產生效應的狀態。各種物理作用對人體來說,都不是局部作用,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體陰陽氣血的變化,影響到髒腑功能的盛衰。由於理療的方法、強度、作用點的不同,各種物理因素對機體所產生的治療作用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主要分4個方麵。

1.充血消炎作用。各種物理因素(如對某一部位或經絡的刺激)幾乎都可以引起機體發生充血反應,如水療、蠟療、光療、各種電療、日光及泥療、按摩、拔罐等。由於血液循環旺盛,改善了局部組織的營養,增強了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加速了病理產物和代謝產物的吸收和排瀉,因而起到了消散炎症的作用。

2.鎮靜作用。許多物理療法都可以使神經係統的興奮性和傳導性降嵌,因而增強了神經係統的抑製過程。有的療法通過鎮靜及安撫作用,引起病人贐睡至睡眠,對疼痛性、痙攣性病證可收到止痛和緩解痙孿之效,對植物神經調節具有協調作用。

3.興備作用。與鎮靜作用相反,由於應用方式的不同或劑量的差異,若幹物理方法又可對機體產生激動作用,增強神經係統的興奮過程,降低刺激閾。如小劑量的超短波、紫外線、直流電的陰極、上行直流電水裕,較強的低頻電流短時間刺激等。

4.有的物理療法還有其特殊作用。如直流電的電解作用,針灸的整體效應,紫外線的殺菌作用,某些電療引起的肌肉收縮作用等。

理療的作用機理

物理療法是利用備種物理能量,包括電能、光能、熱能、機械能等作用於機體的。當將各種物理能量加予機體皮膚、粘膜表麵或機體深部時”機體即受郅刺激,首先最易接受刺激的是興奮閾最低的各種感受器,同時也可作用於某些裁病因子。所以分析理療的作用機製,首先就要談到它的直接作用和反射作用,但一種物理療法又往往同時有直接作用和反射作用,因此這兩種作用不能截然分開。

1.直接作用

直接作用又可分為對機體組織器官的和對致病因子的兩種。在對組織器官方麵,例如在直流電場之間,體內離子移動,可引起組織細胞內化學成分的改變;在短波和超短波電場下,可使偶極子產生振蕩;紫外線刺搬皮膚上皮細胞,使細胞化學狀態發生變化,蛋白質分解而產生類組織胺;離子導入的藥物,例如溴離子,除作用於感受器外,經過血液循環也可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係統,引起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抑製;此外電興奮對神經傳導的作用,低頻脈衝電流刺激運動神經所引起的肌肉收縮,激光療法的除贅,高頻電流燒灼,主要都是直接作用的結果。

在對致病因子的直接作用當中,超短波、微波、超聲波和紫外線等物理因素的殺菌和抑製細菌繁殖,以及使某些毒素破壞或減弱其作用等等,都具有較重要的治療意義。例如對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扁桃體炎的患兒或接觸者,進行口腔短波紫外線照射,可達到口腔消毒,使帶菌者轉為陰性,其他如對感染性疾病的局部導入抗生素以及黃連素等等,亦具有直接作用。在整個理療領域中,直接作用居於較次要的地位,但是,對某些療法或某些場合來說,它卻具有主要的甚至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也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