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識因素
(一)需要有淵博而精深的知識
古今中外,幾乎所有傑出的人才,都具有多方麵的豐富知識。在科學日趨整體化的今天,任何一門學科要想發展,都不得不更多地依賴其他一些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中醫學的現代化,更需用現代手段去研究、去開發。臨床中醫師走成才之路也應具備丁型人才的要求。丁型人才是指縱向上成為對某專業進行深入研究的專家,在橫向上還要具有廣泛的多學科知識。臨床中醫師不僅要成為中醫學專家,而且要成為現代醫學的內行。還要涉獵社會學、醫學社會學、時間醫學、全息醫學、心理醫學、行為醫學、生態學、人類文化學、哲學、衛生經濟學、衛生管理學等方麵的知識,並且至少要掌握一門外語。為什麼要涉及這麼多學科呢?其原因一是中醫學發展到了接近21世紀,將麵臨著利用現代技術大跨度發展的時期;二是長期地鑽研在一個領域,一味地在一個封閉係統中學習,容易形成思路狹窄,無開闊的視野,變得愚蠢,不適應現代中醫藥學術研究的需要。在廣博的知識海洋中,哪些應該瀏覽,哪些隻要略知即可,哪些應該認真研究,哪些應該充分掌握,要以專業需要為準。不能喧賓奪主,博學多才要以精深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術為核心,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結構。
(二)講究獲取知識的方法隻有方法得當,才能事半功倍。
1.青年醫學生搞好課堂學習、見習、實習打好基礎很重要,現行大、中專中醫教材內容充實,學好基本知識,即為成才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2.自學要培養頑強的精神它是更新知識接受繼續教育的好方法,具有靈活性、實用性,可根據每個人不同專業的需要進行。搞好自學還要有毅力和自覺性,天才的最強烈特點之一是它自行激發的能力,自學要注意方式方法,學會讀書。
讀書要有中心、有重點、有層次、有係統。
讀書要有計劃,循序漸進。
讀書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使用讀書卡片。
讀書要學會使用工具書、參考書。
自學要講究獨立思考、理解記憶。
記憶方法集錦
(1)規律記憶法:有些知識單憑機械記憶很難記住,但要找出其中的基本規律,來取對比、歸類、列表或用公式表示就比較容易理解和記憶。
(2)聯想記憶法:在各種生理或病理的變化之間建立關係聯想,如看到抽風、角弓反張就想到熱極生風和肝風內動;看到外在病情變化就想到內髒功能的盛衰;看到肉眼所見,就想到鏡下所見;看到病理所見,就想到臨床表現。
(3)循環記憶法:把需要記憶的知識信息,整理成若幹小組,按照一定秩序初學——複習——再複習……,達到牢固記憶的目的。一般第一次複習間隔時間要短,以後的循環複勻間隔時間逐漸延長。這種學習方法適用於必須強記的主要內容。
(4)回憶再認法:複習過程中遇到某一具體事物時,不要急於看書或問人,而要自己先想一想是否能回憶起來,這對於集中注意力,強化記憶很有好處。
(5)“壓縮式”記憶法:用一些關鍵性的字、詞、語言將需要記憶的知識作概括性或提示性縮減;隻要將幾個“壓縮”後的詞句記住,便可由此聯想起全部內容。
(6)圖解記憶法:有些相互聯係密切的知識可以用圖解的方法加以記憶。如正常細胞二變性—壞死。
(7)歌訣記憶法:古代中醫學者為我們開創了許多先例,如脈學詩,穴位治療歌訣、湯頭歌訣等。
(8)實踐記憶法:通過實踐性活動,如做實驗,從事診斷治療技術操作,觀察標本及切片,參加臨床病例討論等,能夠形成最鞏固、最靈活、最準確的記憶。
4.積累資料的八項原則
(1)指向原則:當你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後,應緊緊圍繞這個目標收集有關資料。
(2)優化原則:對所收集的資料要進行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沙裏淘金,為我所用。
(3)價值原則:要善於鑒別資料的真正價值,要使所摘取或引用的資料,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幫助。
(4)及時原則:心得經驗馬上記錄,精選書刊資料也要及時,過後往往難以尋找。
(5)統籌原則:積累資料要從縱橫兩個方麵考慮,統籌兼顧。所謂縱的方麵,就是積累有利於把自己的專業研究引向深入的資料;所謂橫的方麵,就是收集與自己研究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有利於給自己的專題研究帶來啟示、聯想和論據。
(6)係統原則:對所收集的資料要係統的歸納、分類。
(7)持久原則:要有恒心,堅持積累,才能成功。
(8)求新原則:采取多渠道捕捉新信息,注意經常閱讀業務期刊雜誌、評論及文摘,並注意知識更新問題。
(三)提高掌握知識的效率
掌握知識主要靠持之以恒、勤奮努力,但是在某種情況下,有時需要快速而準確地掌握某方麵的知識,具體方法參見“學術論文寫作技巧”中的第2節,“收集資料與文獻檢索”。
時間就是效率,時間也是一種資源。效率越高的人,其時間的價值就越大,合理的利用自己的時間,在相同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時間利用率可試用如下方法:
利用零碎時間,做些學習準備工作或查閱文章;
集中大量時間,完成重要的學習或業務寫作等;
搞好時間的計劃管理,做到心中有數、有序;
做好時間的利用統計,檢驗時間利用率;
充分利用人體“生物鍾”,提高效率。
人體“生物鍾”現象是人類機體適應自然環境的一種內在節奏性變化在生理行為上的表現,目前已發現人體存在著100多種“生物鍾”。其中以智力、情緒、體力三大項最為主要。它們的循環周期大約為:智力33天,情緒28天,體力23天。遵循高潮期~臨界期~低潮期~臨界期“高潮期的規律反複循環。“生物鍾”現象在不同個體差異性很大,如一個人每天的“生物鍾”規律各不相同,據統計有17%的人把清晨作為用腦的最佳時間,33%的人喜歡晚上伏案工作,認為“奇思常伴夜色來”,50%的人則為“混合型”,即全天用腦效率雖有起伏,但不很明顯,相對來說也有兩個高峰,即上午10點下午5點前後。這種差異性與各人的生活習慣、環境、性格、愛好有關。每個人掌握了自己的“生物鍾”規律,就可以把最重要、最需要花費腦筋的學習或學術活動在最佳時間或高潮期去完成,以便提高掌握知識的效率,為成才打好基礎。
單位時間的利用率,也是人的綜合能力的一種外在體現,它與人的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判斷力、分析力、想象力、意誌力,實際操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密切相關。
(四)學點哲學很有必要愛因斯坦有句名言:“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可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思維方法,提供科學的方法論。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分辨事物的能力,在複雜變化的各種現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揭示各種事物之間的本質聯係。哲學來自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同時,它又能指導和促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於我們進行正確思維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中醫臨床工作者,掌握專業知識和邊緣學科、新興學科的知識很重要,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同樣重要,它是開展臨床辨證論治,避免主觀臆斷,防止誤診誤治,是提高實際工作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