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騰飛的翅膀——信息技術(1 / 3)

戰國時期有個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是說當時的神醫扁鵲告訴齊國國君蔡桓公有疾病應及早治療,蔡桓公不相信,拒絕了扁鵲一次又一次的建議,直到最後病情發展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再想治療已經晚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疾病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生病不可怕,就怕發現太晚錯過救治時機。如果在病情能控製的時候接受檢查和治療,可以讓患者少受痛苦甚至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人們在將來可以得到更方便、更及時的治療。

2.1信息技術概述

信息技術是采集、管理、傳遞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信息技術利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解決醫療問題,有效利用信息和資源,在醫學診療上慢慢展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人類健康的參與者可以簡單劃分為醫生和患者兩部分。患者發覺自己生病,通過各種渠道向醫生尋求幫助,醫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並給出可行的治療方案,同時醫生在醫治患者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疾病信息,豐富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這樣就構成了共同促進、和諧健康的醫療體係。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使患者方麵可以適時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實現醫生和患者超越時空的交流,還可以在醫療過程中更有效地利用臨床信息和醫學知識,使整個醫療體係更加清晰、富有條理,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古代有經驗老到的中醫先生依靠指尖觸覺“懸絲診脈”,現代技術則利用壓力傳感器將觸覺信號轉變為數字信號,把患者脈象的各種信息傳遞給醫生進行診療。現代的物聯網智能體係利用傳感裝置,采集人體的生理信息,經過網絡傳輸將信息送到存儲中心。醫療專家不僅可以憑借萬裏之外的網線發送過來的資料對疾病做出明確的診斷,還可以通過網絡彙集不同地方專家的智慧對病情進行會診,甚至可以借助醫療機器人對遠在萬裏的患者進行手術。這樣的遠程開放醫療係統,突破了時空的限製,讓人們在充分享受醫療資源和服務的同時,節省了成本和時間,讓患者能夠得到更及時的救助。

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對遠距離的診療帶來了變革,對近距離的門診也帶來了便利。手寫病曆一直是讓醫生和患者頭疼的問題,病曆書寫耗費了醫生大量時間,但結果不僅是大多數患者看不懂,就連接診的醫生也很難根據病曆大致了解患者的病情,難以保持疾病治療的連續性和準確性。有固定模板的電子病曆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使用電子病曆係統書寫患者的病曆時,醫生隻需將內容直接填寫到相應的位置,這樣一來,不僅將醫生從重複性勞動中解放出來,更讓醫生和患者都能清晰地了解病情,方便治療,還為研究者們從數字化病曆數據中挖掘信息提供了便利。

醫學數據包羅萬象,如通過物聯網智能係統獲得的生理信息,患者到門診檢測到的醫學指標,甚至電子病曆中的臨床信息等,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得到有意義的結果,然後再將其應用到疾病的診療中,這是醫學臨床和科研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方式之一。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數據挖掘成為醫學係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生物信息學應運而生,它將生物分子信息、計算方法和計算機科學聯係起來,結合不同學科的方法,充分利用交叉學科的優勢來研究生物數據,探索疾病的易感因素和發病機製。

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終結了診療中的難題,加深了人們對醫學數據的認識。遠程醫療突破了時空的限製,拓寬了診療的邊界,從被動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到主動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服務,給醫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

2.2交叉領域的花朵——生物信息學

2.2.1老年人的困擾

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症日,阿爾茨海默症是導致老年人健忘和智力下降的最主要病因。阿爾茨海默症在中國還有一個使用更為廣泛的名稱,即老年癡呆症。2012年9月,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推出了新聞公益行動——“我的父親母親,關注失智老人”,講述了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和他們的家庭的動人故事。

故事中的父親母親,不論年齡大小,都是由於疾病造成了記憶力衰退,無法獨自完成一些基本的生活行動,如開關電視、吃飯喝水、外出行走等,需要專門的看護人員陪在身邊,故事中有很多感人的情節:每天帶著母親去上課的中學老師,利用課餘時間帶母親去洗手間,喂母親吃飯,照顧母親睡覺,避免母親亂走;寸步不離陪伴老伴的叔叔阿姨們;失去了父親母親後悔沒有早發現的子女們等。

這樣的真情讓我們感動落淚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疑問和擔憂:阿爾茨海默症是怎麼造成的?阿爾茨海默症離我們有多遠?是不是每個人老了都會得阿爾茨海默症?如果得了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治療呢?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阿爾茨海默症。阿爾茨海默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是持續性高級神經功能活動障礙的腦病,發生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臨床表現為認知和記憶力衰退,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案。俗語把老人叫作“老小孩”,一方麵是說像小孩需要父母一樣,老人們也需要子女的關心和陪伴,另一方麵是因為認知功能和記憶力的退化導致老人像孩子一般,以前知道的東西可能現在不明白了。阿爾茨海默症是如何發生的?是否具有遺傳方麵的原因?如果有,其遺傳因素又是什麼?在尋找這個答案的過程中,交叉領域的花朵——生物信息學發揮了極大作用。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生物數據的規模越來越龐大,要從數據的海洋中通過傳統的研究方式尋找需要的信息,就如同漁夫想從大海裏撈針一般,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在這種數據膨脹嚴重、對數據的分析處理越來越不能滿足要求的情況下,結合了計算機、數學、化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叉學科——生物信息學應運而生。生物信息學結合了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充分利用學科交叉的優勢來研究生物數據,為深入了解生命活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便利。

生物信息學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孕育,以生物分子信息、計算方法和計算機科學的聯係為真正開端,隨後產生了一係列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並得到廣泛的認同和使用,同時生物信息服務機構和生物信息數據庫也走進了人們的視線。隨著人類基因組序列的測序完成,生物學的研究進入了後基因組時代,生物信息學的需求更加明顯,已經成為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生物信息學包含對數據的管理,如采集、存儲、使用、傳播等和對數據的分析兩大部分。生物信息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都非常廣泛,如物種進化、分子結構預測、基因組重排等,我們本章關注的重點為疾病研究。以阿爾茨海默症為例,疾病的發生是複雜的過程,不完全是家族遺傳性的,也不完全是外界因素的影響,而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利用生物信息學整理和分析生物數據,探索數據背後的生物意義,尋找疾病的相關因素,為預防和治療疾病提供幫助。

2.2.2生物信息學疾病研究方法

複雜疾病的遺傳因素探索是當前疾病研究的重點之一。“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樣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為什麼美國人的皮膚白,中國人的皮膚黃呢?為什麼哥哥是單眼皮,弟弟是雙眼皮呢?為什麼同樣的環境有人得病,有人健康呢?這一切的奧秘都在於每個個體的遺傳信息不同。

在真核生物中,DNA分子是主要的遺傳物質。DNA是有雙鏈結構的雙螺旋分子,四種堿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鳥嘌呤(G)的有序排列形成了一組核苷酸序列。遺傳信息就存在於核苷酸序列中,而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序列就是基因。所有遺傳物質的總和就是人類基因組。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基因組序列,雖然99%都是相同的,但還有1%的每個人的獨特印記。如何尋找每個人不同的地方呢?跟我們尋找兩個圖片不同的方法一樣,一點一點地進行對比,一個堿基一個堿基地進行比對。同樣一個位置,你在這裏是A,我在這裏也是A,大家一樣;但在下一個位置,你是G,我是C,那我們就可能在這裏產生了差異。這一個堿基的差異看起來可能微不足道,但可能對人的健康狀態產生影響,也可能導致個人產生某種疾病。堿基序列的差異是個體遺傳信息上最基本的差異,根據遺傳中心法則,從遺傳信息到能表現生命活動,還有兩個過程,即遺傳信息由DNA轉錄到RNA,再由RNA翻譯成蛋白質,任何一個步驟的異常都可能對疾病的發生產生影響。

遺傳機製還不明確的複雜疾病,也往往是多個基因相互作用的結果。疾病研究的發展,經曆了從單點尋找易感基因,到研究有共同功能的基因集合,再到對加入基因之間的關係進行係統研究三個階段。不論是單基因方法,還是基因集合和網絡係統研究的方法,都給我們進一步了解了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機製,進行預防和治療提供了基礎。

傳統的單基因方法通過比較正常人群和疾病人群的基因信息,找到兩個人群之間的差別基因,即可能影響疾病的相關基因。當然單個基因很難解釋如阿爾茲海默症這麼複雜的疾病,就如一個正常運作的機器有5個關鍵環節,如果4個都出現了小小問題,那小問題加起來可能造成機器無法工作。同樣,找到這樣具有加合意義的基因集合也是了解疾病的重要途徑。從基因集合再深入思考,每個基因都不是獨立個體,像人與人一樣,與其他基因存在著相互影響,我們把基因間的相互作用關係引入到疾病研究中,即利用數學方法建立生物網絡,從人體全局水平上研究關鍵基因,了解疾病的發病機製和可能治療方案。

2.2.3總結與展望

社會老齡化趨勢讓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數量增多,發病率在逐年增高,給老年人健康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現有數據顯示,阿爾茨海默症的患者逐步呈現年輕化趨勢,事實上很多患者在中年就開始有症狀和反應,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陰影和壓力。不僅阿爾茨海默症對我們的生活有重要威脅,高血壓、糖尿病等複雜疾病也是影響人們健康的重要殺手。科學家們設計合理的實驗,利用生物信息學手段挖掘數據背後的病理意義,加深對致病機製的了解,預防、逆轉或延緩疾病進展是當前努力的重點之一。

生物信息學方法不僅對我們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提示和預測作用,也是我們了解人類自身來源、遷徙和進化的重要工具。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在人類的基因組序列被解碼之後,對每個人進行測序不再是天方夜譚的事情。到未來某一天,或者我們不需要身份證,隻要測一下每個人的基因組就可以唯一地確定身份,還可以根據不同個體的DNA序列而選擇不同的醫療和預防方案,更有效和更有目標地維持身體健康。

作為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生物信息學已經開始在醫學領域展示它的作用,成為現代醫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物信息學目前還處於成長階段,還有更大的未知區域等待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希望未來生物信息學會在更多不同的領域開花結果,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和幫助!

2.3醫生天書的終結者——電子病曆係統

2.3.1從“天書病曆”說起

“十一”期間,王大爺帶著自己三歲多的孫子小寶來醫院看門診,小寶這幾天受涼,感冒發燒了。昨天在門診讓值班的小朱大夫開了一天的藥輸液治療後,小寶有些好轉。王大爺想讓今天的值班醫師按照昨天的病曆再開兩天的藥。誰知道這個時候,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當班的張大夫在翻閱前一天小朱大夫書寫的病曆時,猜測了半天,依然無法確定門診病曆上幾個藥品的名稱。幸好前一天王大爺留了小朱大夫的手機號,打電話問了一下,才破譯出病曆上的藥名。王大爺哭笑不得,醫生之間相互都看不懂手寫出來的病曆,更別說一般的病人了。

小朱大夫這邊正陪著女朋友看電影呢,接到王大爺打過來的電話也感覺非常懊惱,回到座位上嘟噥著:“這都什麼醫生啊,當醫生這麼久了,怎麼連幾個普通的藥名都識不得?!”旁邊的女朋友嗔怪他:“要不是你寫得那麼潦草,人家會認不出你的天書來?”一句話讓小朱大夫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其實這件事兒說起來還不能全怪小朱大夫。因為“十一”期間醫院門診值班的大夫本來就少,而來看病的病人卻非常多,就拿小朱大夫那天值班來說,一天下來總共看了80多個病人,忙得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剛開始,小朱還是把病曆寫得工工整整的,結果排隊的人很快就把門堵起來了,有幾個耐性差的病人家屬甚至發生了口角。為了平息病人的怨氣,小朱大夫隻好把寫字速度不斷地加快,這樣一來字跡就愈發潦草。因為不加快速度根本幹不完活,所以簽名基本就一筆完成,如果不仔細看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名字有將近20多筆畫!

因為門診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導致個別醫生書寫的病曆逐漸“從簡”,導致病曆閱讀難度進一步加大。我們知道,醫生書寫病曆一般必須包括主訴、現病史、查體、診斷、處理五部分。但是,有時候患者一多,個別醫生就會在簡單查體後直接叫患者去做檢查,簡略現病史部分;甚至有些醫生在通過簡要查體即可明確診斷的情況下,會直接開藥,一下跳到“處理”環節。這樣下來,寫出來的病曆也越來越短,專業術語和疾病名稱甚至是字母縮寫等大量出現在病曆裏。其實,病曆書寫過於潦草,難以辨識,不僅對患者不利,也會給後來接診的醫生帶來不少的麻煩。書寫工整的病曆,不但能幫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後續接診的醫生,包括其他醫院的醫生也能通過病曆大致了解患者的病情,從而可以保證患者疾病治療的連續性和準確性。

2.3.2衛生部的“罪與罰”

沒多久,醫院的一紙規定讓小朱大夫再次關注病曆書寫的問題。那就是醫院開始實行的《病曆書寫基本規範實施辦法》。這個實施辦法來自於衛生部2010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並於2010年重新修訂的《病曆書寫基本規範》。《病曆書寫基本規範實施辦法》中有一條規定非常醒目,那就是要求病曆書寫應規範使用醫學術語,文字工整,字跡清晰,表述準確,語句通順,標點正確。醫院把上述的實施辦法發放到各臨床科室,要求認真組織醫護人員學習,仔細比較和討論修訂完善後的新規範與舊規範的不同之處,盡快熟悉落實;不定期進行本科室病曆書寫的培訓,必要時由醫院組織講座;科室自行組織開展病曆質量的自查,抽取部分運行病曆,查找書寫中存在的問題並進行整改。醫院會定期對病曆進行檢查評分,並將檢查結果公布,對多次檢查均不合格的病曆要追究書寫者的責任,必要時扣除部分當月獎金。一時間,病曆檢查之風勁吹。

我們都知道,盡管“罰罰罰”是中國式領導藝術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單純的懲罰永遠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許多問題不僅僅是態度的問題,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製度的問題。如果不從製度、管理和技術層麵上解決病曆書寫的瓶頸,就很難使門診病曆“文字工整、字跡清晰”,結局是醫院裏依舊是天書病曆橫行。

簡單硬性的規定,缺乏對醫生本身的人文關懷。一味地要求病曆條分縷析,其實也不切實際。試想,如果一位醫生一天到頭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寫病曆上,有何意義?每一位醫生日常工作中的絕大部分都忙碌於看病或者做手術,如果再加上如此繁瑣的病曆規範,醫生就是變成機器人,每天24小時都待在醫院也幹不完。最切實際的做法是,在製定規定之前,首先應該考慮到醫生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的問題,施行簡單而又實用的病曆製度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2.3.3峰回路轉

院領導這次總算是給力了一把。在宣布開始實行《病曆書寫基本規範實施辦法》的兩個月後,就上馬了一套新的電子病曆係統。大家之前聽說過這種係統,所以都對這個新生事物抱有極大的熱情,因為這也是每個醫生心中多年之所盼。作為年輕一代,小朱大夫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明顯快很多。每次坐門診或者在病房處理病人的時候,隻要輸入醫生的用戶名和密碼後,登錄係統後就會出現待診的門診病人列表或者小朱大夫所主管的病人列表。因為有固定和成熟的病曆模板,處理病人的時候,將所需填寫的內容直接填寫到相應的位置就行,比以前的手寫病曆省了不少事兒。

小朱大夫仔細算了一下手寫病曆和電子病曆的書寫速度,按照他的寫字速度,手寫一份病曆至少需要30~40分鍾。為了減少書寫時間,小朱所在的醫院曾經實施過一段時間的word文檔病曆。這樣一來,書寫速度的確是有所提高。但是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經常會出現拷貝錯誤、打印錯誤和書寫不規範等“低級”問題。實行電子病曆以後,使用醫院專門製作的不同疾病的病曆模板,將病曆中的重複而模式化的內容列出來,很容易將病曆做到規範化。在實際臨床工作中,醫生在接診不同病種的病人時,可以根據具體的病種選擇不同的模板進行填寫,這樣就把醫生從繁雜的重複勞動中大大地解放了出來。拿小朱大夫來說,現在他完成一份病曆一般僅需約5分鍾的時間,這樣一來,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病人身上了。

電子病曆所帶來的便捷還不止這些,就如同前文所述,對於二次或多次就診的患者來說,即使弄丟了以前的病曆本,醫生也能通過病曆號追溯其電子病曆,從而詳細、快速地對其既往病史和用藥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此舉不僅能大大縮短患者的就醫時間,還對病人再次入院的接診大夫的進一步診斷大有裨益。就拿小朱大夫所管理的一位肺癌患者來說,該患者由於病情需要,需要多次入院進行化療。這次住院來進行第3次化療,上次的主管大夫是王大夫,這次入院住在小朱大夫所主管的病床上。由於醫院在病人上次化療期間已經使用了電子病曆,因此她此次再入院時隻需要將自己上次住院的住院號告訴小朱大夫,甚至小朱大夫隻需要知道她的名字,通過簡單的檢索,不消5秒鍾,她每次住院時所做檢查以及所用藥物等情況都會清楚地顯示出來。換句話說,即使她不小心遺失病曆或者忘記帶自己以往的病曆,也完全無須擔心。

電子病曆實施後,小朱大夫查房的時候再也不用帶上病曆夾了。以往查房的時候就必須帶上病曆夾,尤其是在全科室大查房的時候,往往需要由一個人推著放置病曆夾的病曆車,一眾人等浩浩蕩蕩開赴病房。現在小朱大夫查房時隻需要隨身攜帶一個小本,查看病人的時候隻需要將其自訴的不適症狀和查體時發現的異常體征記錄在小本子上,然後回到辦公室,將剛才所記錄的內容添加到電子病曆中。

上海市虹口區江灣醫院更是將電子病曆進一步向前推動,走向了“移動智能電子病曆時代”。在江灣醫院的病房內,醫生采用平板電腦進行移動智能化查房,這樣一來,輕觸指尖,患者的健康情況就一目了然。相比較傳統的查房—下醫囑—執行的步驟來說,數字化移動智能化查房這種新穎的信息化醫療手段可全程把控醫療質量,實時查詢監控,降低醫療差錯。為此還鬧了一個笑話,年過七旬的張大爺坐在醫院病床上,看著查房的年輕大夫在病房裏拿著平板電腦在上麵點來點去,就跟主任投訴:“主任,你可得好好管管你們醫生了,查房還拿著平板電腦打遊戲玩兒。這東西我認識,我孫子在家時就一天到晚拿著玩。”主任聞聽後哈哈大笑:“張伯,您不用擔心,這可是我們引進的新式武器,我們現在就用它查房了。”要是在以前,醫生查房都要推著病曆車,每個病人的病曆本都要一個個放在病曆車上。8點鍾開始查房,醫生經常要查到11點半,然後住院醫師再在辦公室開醫囑,這樣,醫囑往往等到要下午才能執行。現在用平板電腦查房,再也不用推著病曆車滿病房到處亂跑了。每位病人的電子病曆、用藥情況、檢查單等信息,指點間就能在平板電腦上顯示出來,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一邊查房一邊用平板電腦直接下醫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準確率,醫生有更多的時間研究病例以及同病人和家屬進行溝通。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對於小朱大夫這樣的年輕醫生來說,很快就能適應使用電子病曆後的工作狀態,並享受電子病曆所帶來的便捷。但對於很多年紀偏大的醫生們來說,他們幾十年來一直使用手寫病曆,查房時帶上厚厚的病曆本,早已習慣了傳統的模式,突然需要重新學習電腦操作及文檔編輯,難度頗大。剛開始使用電子病曆的時候同樣鬧了不少笑話,比如拷貝錯誤、漏填忘填等錯誤比比皆是。醫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加強了臨床醫護人員電子病曆方麵的業務培訓,甚至醫院的信息科在個別科室還專門配備了額外的人員幫助這些大夫。

由於是醫院強製性規定,小朱大夫也參加了電子病曆書寫的培訓。在培訓班上,信息科的小趙繪聲繪色,使用了大量的圖片,甚至視頻,來幫助大家認識電子病曆,並更好地使用它。小朱在培訓班下課後,找小趙詳細地了解了有關電子病曆的大致情況。

小趙說,事實上,電子病曆由來已久。早在1960年,以美國麻省總醫院為代表,就開發並投入使用了門診電子病曆係統,從此電子病曆係統登上了曆史舞台。麻省總醫院在該方麵是第一個吃螃蟹者,其門診電子病曆係統已有的組成和製定的最初的規則,對後來的電子病曆係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91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發表了題為《電子病曆係統是醫療保健的基本技術》的研究報告,總結了40年來實現病曆記錄計算機化的經驗,全麵論述了電子病曆係統發展的各個方麵,提出了推動電子病曆係統的多項重要建議。該研究報告極大地推動了電子病曆係統的發展。但是,自下而上“自發”地提出的概念性的產品,往往缺乏商品化和市場化的各種要素,難以大規模推廣。到了1994年,德國西門子公司才麵向市場推出了功能齊備的、更具市場化推廣競爭力的多媒體電子病曆記錄係統。隨著時間的向前不斷推移,在2004年,美國當時的總統小布什在眾議院的年度國情谘文中,把建立電子健康記錄的目標概括為“將健康記錄計算機化,我們可以避免嚴重的醫療事故,降低醫療費用,提高醫療水平”,要求在10年內確保絕大多數美國人擁有共享的電子健康檔案。美國還準備以個人電子健康記錄為基礎,建立國家健康信息體係,從而保證實現美國公民的全民健康信息數字化。據研究人員測算,小布什10年的任期內僅在該項目中就投入了276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