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探索特征,形成生成式的教學組織形式與策略

的課堂教學組織模塊

根據兒童動漫創意課程的固有特征及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學校綜合運用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和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以及統整的建構主義思想作為理論基礎,結合本校實際,提煉出了“自由表現、探究應用”的課堂教學組織模塊,並在實踐操作中予以了驗證。

“自由表現、探究應用”的課堂教學模塊以學生自主創作、合作探究為主,教師講授指導為輔,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又帶著新問題出課堂。在課堂教學的組織過程中,每個教學環節並不是機械進行的,而是在加強學法指導、創造力的培養、創作手段的表現同時,力求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及學生自身的多向反饋聯結,以此來達到個性、技能及心靈品質三者之間的完美統一,並通過動漫故事征文、卡通漫畫創作、FLASH動畫、動漫服裝發型設計(Cosplay)等,讓學生在走出課堂的同時擁有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

通過實踐,將動漫融入三級課程的教學,往往讓學生興趣盎然,課上創意無限,形成了欣賞為先、觀察聯想、表達為始、嚐試創作、教師指導貫穿始終的總體教學策略。具體而言,包括:選材(根據教材實際,圍繞教學目標,適合年級程度,師生共同收集);觀察(整體觀察畫麵,局部仔細解讀,善於發現問題,力求自主探究);聯想(找出事物聯係,展開合理想象,分析動漫寓意,揭示教學主題);說(寫)畫(根據個人見解,勇於當眾發言,敢於開展爭辯,大膽展示個性);評價(交流評價結合,生生師生互動,關注個體差異,重在促進發展);拓展(走向課外校外,關注社會生活,聯係個人實際,發展學生可能)。

三、動漫校園活動:體驗拓展與保障

我們在課堂教育取得顯著效益的基礎上,通過探索構建出“校園環境熏陶,育人氛圍營造——主題文化體驗,動漫元素融入——“陽光城”活動拓展,思想教育升華”的立體式情境教育新模式。

(一)明確活動宗旨

淮河小學自2004年開辦起,就以高標準衡量自己,提出淮河發展目標,並努力創設“寬鬆,高潔,德馨”的校園氛圍,實現“為孩子明天的幸福奠基”的辦學宗旨。新學校在動漫藝術教學方麵設施齊全,有三個電腦教室,每位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學校的師資優良,開學之初恰逢區教育局提出打造“數字教育”品牌,北侖新課程改革又進入攻堅階段。這一舉措為學校動漫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適應教育改革,促進學生基礎素養形成,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學校相繼提出了“動漫校園”的建設目標。

兒童動漫活動的開展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動漫活動,促進相互交流、學習,親身體驗動漫,普及和推廣動漫文化,同時集聚教師、家長、社會各界參與互動,使所有人都積極參與分享動漫文化活動的盛會。北侖區在兒童動漫方麵有著深厚的教育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兒童製作的動漫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獲得一等獎,當地人民政府和教育局十分重視兒童動漫的發展,覺得這是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良好途徑,為培養未來的動漫人才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活動內容的選擇

成功的教育離不開成功的教育活動,結合學校的具體實際,構建係列活動,具有學校鮮明特色。每一個環節的活動具體化,融入講究藝術多樣性。同時在活動中要注重上下互動性、參與性,使全體學生在動漫的熏陶下,逐步實現對祖國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內化,變成自己思想觀念的主旋律。“兒童動漫”的實踐活動,除了重視學校活動外,還重視參加學校以外的各種動漫節活動,加大對外宣傳力度,並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周圍人,讓它得到社會的認可、家長的認可。

1.學校活動

學期活動:每年舉辦一次對全社會開放的大型動漫遊園會。兒童創編動漫作品彙展、Cosplay表演秀、兒童動漫論壇等。

月活動:平時每月一次進行動漫相關單項創作比賽,內容包括:中國傳統動漫劇本創作比賽、中國特色動漫秀、陶藝動漫創作展、攝影比賽、中國特色動漫故事創作演講比賽、動漫京劇創作比賽等。

周活動:每周一早上國旗下講話,以講曆史文化故事的形式,進行中國特色動漫故事積澱並且每周有2~3次舉辦學生動漫Workshop,由學生個人或小組發起、主持,提前一周在動漫工作室備案後向全校公告,學生自由參與,每個學生在小學6年中均有一次到專業動漫工作室遊學一周的機會。漫畫創作組、劇本創作組、場景製作組、配樂創作組、攝影創作組、信息技術創作組等均可在此進行各項創作活動。

日活動:為打造兒童動漫,積澱中國文化底蘊,每周、天中午閱讀中國傳統文化書籍和富於想象的童話、寓言故事等書籍的時間。如《三字經故事》、《山海經故事》、《百家姓故事》、《千字文故事》、《曆史英雄故事》、《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中國傳統文化,中外童話、寓言等。創設濃濃的學校書香氛圍,從小積澱中國文化底蘊。

2.班級活動

組織學生進行動漫知識和祖國傳統曆史故事的學習收集,每周三下午30分鍾德育綜合課,全校各班進行學習收集的資料的交流,各班在學習中,可以進行自主活動,可以演講、參觀交流、表演等,以此激發孩子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動漫的興趣。

班級舉行中國傳統動漫劇本創作比賽、中國特色動漫秀、陶藝動漫創作比賽、攝影比賽、特色動漫故事演講比賽等活動。大家動手,為創設兒童動漫特色氛圍,進行班級環境布置活動。

3.個人活動

各班可布置學生在家與家長共同閱讀其他中國傳統文化書籍,共同觀看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電視欄目。

雙休日、節假日請家長帶領孩子進行尋訪中國傳統文化,參觀文化古跡的活動,使得這些優秀的文化故居、曆史名人、園林文化、建築文化、運河文化、西湖神話等有關的祖國曆史文化激活學生的中國情結,使學生從小就沐浴在祖國的曆史文化在中,烙上深深的印跡,為創中國特色的動漫作積澱。

每天回家看30分鍾動畫片,啟發創作靈感,人文化地將學校活動與學生的喜好結合起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

(三)動漫基地與師資梯隊的打造

為了更好地開展動漫校園活動,全麵開發兒童的可能性,學校從校本課程實施的實際出發,通過全力打造師資梯隊和基地建設來推進動漫活動的拓展。在基地建設中,學校設置了陽光城動漫農莊(花卉區、農具陳列館、蔬菜水果種植區、家禽飼養區、果樹種植區、蔬菜大棚區、“小袁隆平”水稻試驗田)、數碼港(場景區、配音區、放映室、工作室)、陽光城綜合實踐活動中心(陶藝吧、急速車模館、創意手工坊、機械室、京劇長廊、數碼房、三模間和柔道館)和兒童動漫博物館(曆史展呈館、互動體驗館、多功能3D影院、臨展區等),綜合樓牆麵繪製大副的“心隨我動漫無止境”漫畫及動漫形象,布置中國傳統動畫作品,如西遊記、寶蓮燈、海力布、葫蘆兄弟、女媧補天、阿凡提的故事、動漫京劇人物造型等,消防栓上粘貼動漫作品,在這些設施中結合學習生活實際和社會生活熱點,發表學生作品,進行傳統文化熏陶和浸潤,營造濃厚的動漫氛圍。

班級層麵:為了體現特色,彰顯個性,通過班級個性化布置比賽活動來實現,通過班級前麵張貼三字經、千字文等,將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根植學生心靈,改變外來文化的侵入對兒童思想的異化。如此一來,使學生參加所有的活動時,都置身於動漫情境熏陶之中,潛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

與此同時,學校通過三個梯隊來打造師資隊伍。

(1)國內交流與國外接軌相結合,引進來自於動漫企業和中國動畫學院等動漫專業的師資,進行專業支撐,並與國外國際動漫學會合作,舉辦兒童動漫教學及師資培訓,參與承辦國際兒童動漫節,參與國際兒童動漫營活動,建設兒童動漫博物館。

(2)對教師進行各種模式的培訓,包括“師徒製”模式、實踐性培養模式和課題研究模式。其中,“師徒製”模式指學校長期聘請有名望的學者,專家來校授課、帶徒;實踐性培養模式指學校定期選送相關學科的骨幹教師進行係統的專業的業務脫產培訓,邀請有名專家對藝術學科教師進行培訓、專題講座,以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課題研究模式即學校將新課程實施的校本課程開發作為課題來研究,使教師的業務、科研水平都得到提高。本學期起,就有中國動畫學會的教師進行兒童動畫教學,每周四晚上到北侖,周五全天進行教學,初步形成了校本開發為主與專家引領相結合的專業共同體。

(3)在學校層麵組織教師進行基本功訓練,如動漫作文下水文、基礎入手對全體老師進行動漫技能階梯分層式專業訓練,強化專業情意,提升專業水準。

而培訓的內容主要有閱讀有關動漫書籍,學習作者專業求精、熱愛兒童的精神,聯係自己教育教學工作實際,積極投入動漫教育研究;學習教育、美育、動漫的有關理論,樹立動漫育人意識;全麵進行動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訓,使全體教師掌握一定的動漫知識、技能;組織教師外出參觀學習;校內開展動漫教育教學專題論壇和聽課、說課、評課的教研活動,每位教師每學期完成至少一篇動漫作文創作。在一係列的培訓、實踐、研究中,教師們領會了動漫的內涵和功能,樹立了動漫育人的意識,他們自覺地把動漫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應用於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淮河小學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在數碼藝術教育教學上探索了一套富有實效的措施、途徑、教育模式及實施策略,並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和讚揚。在數碼藝術教育教學的實施措施方麵,首先是夯實管理網絡。良好的管理體係,將有助於在開發過程中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更是課程實踐的有力保證。管理體係是建立各項工作順利實施的保障。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根據實際需要建立了數碼藝術校本課程的管理網絡。其次是完善評價機製。從多元智能理論出發,可以發現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多向度的。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宜適當采用綜合測評的方式,以深入評價學生在智能及學習中的優劣所在和發展情形。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和老師評價等多元方法。除等第外,還采用描述性的評語,兼重認知、情意和技能的評價。因此,常使用的方式有:軼事記錄、多元智能檔案、光盤、展示會、創作賽、學生交談、小組談論會、問卷等。最後是保證師資運行。由於我們注重的是這批孩子“人格的健全、個性的完善”。因此,課程內容的安排,要求重點明確,按從易到難,及學生的實際,課程資源的情況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