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1 / 3)

口眼斜後遺症的形成和治療

於書莊口眼斜屬於中風病範疇。在病因上有外風與內風之分,在病證上有單純口眼斜和與卒中半身不遂合並出現兩大類。今對口眼斜外風證形成後遺症的原因及其治療法則,談談個人見解。

該病多因絡脈空虛,或因開窗睡覺,或因乘車受風,尤其是耳孔受風,風寒之邪侵入陽明、少陽之絡,以致經氣阻滯,經筋縱緩不收而發病。由於人體感受風寒的程度不同,素質各異,故在臨床上除見不同程度的蹙額、皺眉、聳鼻、露齒、吹口哨、眼睛閉合障礙等症狀外,可區分為寒邪偏盛證、熱邪偏盛證、風邪偏盛證。

寒邪偏盛證(寒證):因為“寒性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故口眼斜之前,多見耳後痛或偏頭痛。口眼斜後疼痛更加明顯,嚴重者影響睡眠。若病程日久則形成寒凝血瘀證。故久病可見麵肌僵硬。再者“寒性收引”,故口眼斜前後,症見麵肌拘緊,若病程日久寒邪未除,則見病側眼裂小於對側,人中溝反而歪向病側,或見聯動運動(當病人瞬目時上唇顫動,露齒時眼睛不自主閉住等動作),或見麵肌抽搐,病側臉怕風畏寒,舌苔薄白,脈早期多見浮弦或浮緊,晚期可見平脈。

熱邪偏盛證(熱證):人體感受風寒之後,由於素體陽盛,寒邪化熱,則可出現熱證。因為初感風寒,寒性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故口眼斜前,多見耳後微痛,待寒邪化熱後,疼痛很快消失。熱則弛緩,故口眼斜後症見麵肌鬆弛,額紋平坦光亮,上眼瞼下垂,上唇下垂,重的頸部肌肉亦鬆弛。再者熱盛則傷陰耗液,故久病可見眼幹,陰傷筋脈失濡故可見麵肌輕微跳動,苔黃膩,脈濡數。

風邪偏盛證(風證):人體感受風寒之後,由於寒邪不重,素體亦無陽盛,故口眼斜前後,多無不適,或見輕微麵肌拘緊,而無疼痛及麵肌鬆弛等症狀,舌苔薄白,脈浮緩。

上述三證,風證最輕,經針刺治療很快即可痊愈,所以不會遺留後遺症。此證約占發病率的20%。熱證最重,但熱則弛緩,症見麵肌弛緩,故此證雖不能自愈亦不會出現麵肌抽搐等後遺症。此證約占發病率的16%。因此,出現後遺症的隻有寒證,因為“寒性收引”,治宜溫散。假若醫者在臨床上不進行辨證施治,無論何種性質的病情,一律采用針刺,如此則寒邪不得消散,就會出現聯動運動、麵肌抽搐,以及病側眼裂小於對側、人中溝歪向病側、麵部拘緊、怕風畏寒等後遺症。所以口眼斜後遺症的形成,決不是初病時醫生使用針刺手法輕重,取穴多少之害,實因醫生未進行辨證施治,寒邪日久未能消散之故,醫生應該明察。

根據“寒者溫之”的法則,治療寒證宜用溫法,用以溫散寒邪,溫通氣血。溫法中包括針刺熱手法,穴位貼敷鮮薑泥法,艾灸法和火針法。這四種溫法無論治療初病或久病均可使用,隻是根據具體情況掌握。如針刺翳風、完骨均宜用熱手法(即進針後緩緩壓針1~2分鍾刺入應刺的深度,使針下或沿經到耳、偏頭出現熱感)。穴位貼敷鮮薑泥法,是將鮮薑搗成泥,用三棱針或毫針點刺穴位出血後,敷鮮薑泥,大約10分鍾左右病人感覺麵部發熱即可除去,一周1~2次,常用的穴位有印堂、顴、翳風等,刺血起著祛瘀行血的作用,敷薑有著溫散風寒之功效。艾灸法,是用艾卷溫和灸頰車、翳風穴,每次灸10~15分鍾,以局部紅潤為度,灸法對於消散麵肌僵硬有卓效。火針法,是以火針燒紅點刺穴位和阿是穴,常用的穴位有陽白、四白、太陽、顴、大迎、地倉、頰車、翳風、完骨等,阿是穴是根據病人拘緊、抽搐的部位而定,一般可以一周1~2次,若火針刺後針孔周圍紅潤不消,則應延長間隔時間,此時可用穴位貼敷鮮薑泥法,若火針刺後病人針孔周圍不紅潤,則可一周火針點刺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