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性設計就是告訴我們,要讓兒童接受事實,自己去領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在兒童傳播中,成人主體有目的的傳播同兒童受體對信息的主動獲取這兩種需要的巧妙統一,是傳播主體改變傳播受體態度的願望和傳播受體希望實現認知一致的心理的統一。
三、兒童閱讀傳播技巧
(一)從兒童腦科學視角分析
兒童閱讀傳播活動是人腦對於閱讀傳播信息的加工過程。兒童腦科學研究裏和閱讀相關的主要是記憶研究,而之前我們分析了,人腦有個非常複雜的處理外界環境信息的加工係統,那麼如何能讓兒童對外界信息由瞬時記憶到工作記憶,再到長時記憶呢?
從表1“基於腦的學習原則”可以看出,以下9個要素有助於腦的學習:①運動,尤其是大腦左右半球參與的運動。②有意義的內容,當前學習內容與原有知識、經驗之間建立連接。③消除威脅,建立安全的環境。④提供足夠的時間——大腦需要時間來建立保存長時記憶的模式。⑤豐富的環境,多感覺通道的刺激。⑥合作,提供學習情境。⑦即時反饋。⑧提供應用新知識的情境。⑨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多種選擇。
對於兒童閱讀傳播活動,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技巧來提高閱讀效果。
(1)強化。學者赫布假設,如果短時記憶保持時間足夠長,則逐漸被鞏固為長時記憶。赫布推測短時記憶的神經基礎是腦在神經元活動的反響環路,當神經衝動輸入此環路就能夠形成反響振蕩,從而使環路中的神經元能夠自我激活,信息得以暫時儲存。如果反響環路持續激活足夠長的時間,就能導致神經係統內某些永久的化學或結構變化,就形成了長時記憶[3]。這就是著名的記憶的雙重痕跡假說,後來被簡稱為記憶的鞏固假說。現在市場上流行“杜曼閃卡”、點讀法記憶等就是利用這樣的原理,來提高閱讀效率。
(2)總結。研究表明,總結是一個內隱過程,學生開始理解學習內容以及賦予學習內容以意義,從而增加學習內容保持在長時記憶中的可能性[4]。這方麵,一些動畫片已開始作了探索,比如《愛探險的朵拉》,每次片尾,朵拉都會問:在這次旅行中,你最喜歡的是什麼?通過這樣的形式,讓看片的小朋友們對這一集的動畫片做一總結,加深記憶。
(3)組塊。組塊是指腦將幾個信息項目當作一個單一項目處理的過程。腦科學研究指出,我們將越多的信息放入一個組塊中,工作記憶就可以加工越多的信息,我們一次可以記住的信息也就越多[5]。這方麵,《愛探險的朵拉》是一部兒童學習英文方麵做得比較好的動畫片,在片裏,製作方將中文、英文以及動畫片的信息一起組塊進行傳遞,讓孩子們在欣賞動畫片的同時,自然地學習英文。
(4)情境模擬。Perkins和Salomon(1988)提出,使用相似性使得新學習發生的情境類似於需要利用遷移的未來情境。這樣的情境模擬的方式,有助於提高閱讀效果[6]。動畫片《巧虎》裏營造了許多這樣的情境。巧虎告訴小朋友可以像巧虎一樣,學會吃飯,學會坐馬桶,等等,小朋友在看了之後,能夠與之共鳴,或者在生活中遇到真實情境,也能快速回憶。
(5)兩個半球同時加工。腦科學研究指出,雖然大腦兩個半球在信息加工方麵有差異,但是在學習時兩者共同參與效果最好。當兩個半球同時參與學習加工時,我們就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7]。
如何將這一原理運用在兒童閱讀活動中呢?市場上現在有多種形式的圖書,比如遊泳書、洞洞書、玩具書、翻翻書、布書、觸摸書、仿真書、立體書等。這些圖書在調動兒童大腦兩個半球加工方麵作了很多探索。
(6)調整情緒。研究表明,影響個體生存和情緒的信息要比新認知學習的信息更優先加工(見圖7-1)。這是由於情緒刺激導致激素釋放,刺激杏仁核向腦區發出加強記憶的信號,從而提高記憶[8]。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兒童的情緒同其智力活動呈正相關。精神愉快、情緒樂觀的人,智力發揮處於最佳狀態,積極地情緒會激發人們學習辦事的動機和熱情,提高效率;情緒低沉,心情憂鬱,對思維加工過程會產生破壞作用,使知覺範圍狹窄,思維活動呆板,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現在嬰幼兒雜誌中往往會夾帶一些激勵貼紙,以此提高孩子的積極性。一些有聲玩具在孩子完成一個項目時,會發出“小朋友,你真棒!”之類的聲音,以此調動孩子的情緒,促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