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富於冒險精神、擴大溝通範圍
一個房產開發商多次投資冒險都以贏而告終,開發商說,他之所以屢屢得手,主要是他敢於冒險。他在選擇一個投資項目時,如果別人都說可行,這就不是機會——別人都能看見的機會不是機會。他每次選擇的都是別人說不行的項目,隻有別人還沒有發現而你卻發現的機會才是黃金機會,盡管這樣做冒險,但不冒險就沒有贏,隻要有50%的希望就值得冒險。
一億年前,地球上到處是體積碩大的恐龍。後來,地球上發生變故,恐龍在很短的時間中滅絕。迄今,科學家還不能確定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故,但惟一能確定的事,就是恐龍因為無法適應這種變故,而遭致絕跡的下場。
能變通者才能生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準則,不僅適用於上古時代,同樣也適用於科技文明的現代社會。不論是生物學家還是經濟學家都承認,在一場激烈的競賽中,凡是不能適應者,都會被淘汰。
商場如戰場,刀槍本無情。如果一個人在作戰的中途倒下,顯示其生存的條件不夠。不幸的是,在各個工作場所中,我們可以看到,仍然有太多的“恐龍式人物”存在。這些“恐龍式人物”的特征大致如下:頑固、嚴苛、立定不前、缺乏彈性。
在工作上,“恐龍族”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適應環境。在他們周圍有許多學習新技術、深造、更換職務、創新企業等機會,但是他們往往視而不見,根本無心去尋求新的突破,因而限製了溝通的範圍。
工作與生活永遠是變化無窮的,我們每天都可能麵臨改變,新的產品和新服務不斷上市、新科技不斷被引進、新的任務被交付,新的同事、新的老板……這些改變,也許微小,也許劇烈。但每一次的改變,都需要我們調整心情重新適應,重新溝通。
麵對改變,意味著對某些舊習慣和老狀態的挑戰,如果你堅守著過去的行為與思考模式,並且相信“我就是這個樣子”,那麼,嚐試新事物就會威脅到你的安全感。
“恐龍族”不喜歡改變,他們安於現實,沒有野心,沒有創新精神,沒有工作熱忱,滿腦子目前的狀態,不設法改進自己,不讓自己有資格做更好的工作。
“恐龍族”不肯承認改變的事實。他們不願為自己製造機會,而情願受所謂運氣、命運的擺布。因為不相信自己能掌握命運,所以會選擇錯誤,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蹣跚前進,就是一輩子坐錯位置。
“恐龍族”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無法視變化為正常現象。他們沒有衡量自己適應變化的能力,包括步調、新觀念、做事的彈性和效率,他們更不會探索自身的潛能,主動去與人溝通,遇到變故發生,寧可坐以待斃。
不再成長,使得“恐龍族”過去所有的優點,逐漸都變成缺點,譬如,對工作的野心轉變為勾心鬥角,玩弄權術,對公司的忠誠轉變為逢迎拍馬,為了取悅上司,卻對下屬粗俗無禮。他們讓自己受限於困境,恐懼局限了他們的眼界,當然也降低了他們行事的能力。
“恐龍族”忘記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一個人能否獲得個人成就,看他是不是願意嚐試。樂於冒險,喜歡試驗,能變通,善與新人溝通,這些才是獲得學習和進步的惟一途徑。
有句話說得好:“新技術、新知識的儲存,正如同我們把錢存到銀行裏去,到時候一定會有利息可得。”在工作的領域中保持革新,隨時間自己要知道如何用新方法做事。如果你不知道該從何下手,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寫下10件你想做但有點冒險的事,把它們由易而難按照順序排列下來,從第一項開始,每天冒一個險,做完後就從清單上除去,然後記住對自己說一些好話,鼓勵一下。
在我們的傳統民族性格中,對謹慎是十分推崇的。
謹慎,確實是我們辦好事情的前提條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了這種小心謹慎的態度,跌的跤就肯定要少一些。但是,在複雜多變的現代社會,未來的形勢常常不是很明朗,過於強調小心謹慎,以至於處處謹小慎微,就會妨礙我們不敢行動。因此,當代人既要有謹慎的性格,也要敢於冒險。冒險,曾經是一個不怎麼光彩的名詞。頭腦簡單者,曾給這個詞添上魯莽的色彩;利欲熏心者,又曾給這個詞添上投機的色彩。其實,冒險和成功常常是相伴的,尤其是現代,冒險精神更為競爭所必需。我國目前處於大力發展商品經濟的時代,而冒險就是商品經濟社會的一種時代精神。與傳統的自然經濟不同,在商品經濟下,人們麵臨的是一個千變萬化的市場,而不是一個靜止少變的鄉村與家庭。對商品生產者來說,他的每一項決策,每一次行動,既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敗的可能。正如馬克思所說:“交換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本身,就是商品生產者。”如果生產者不敢冒險,那他不僅失去了成功的希望,而且也免不了失敗的結局。這是因為,商品經濟就是一種競爭經濟,競爭就是非勝即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從這個意義上說,風險是不可避免的。不敢冒險,其實也是一種消極冒險。在市場經濟中不可能完全克服經濟因素中的自發因素,生產經營中的風險就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冒險精神應該是我們的一種時代精神。
縱觀曆史,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民族的振興,一個國家的繁榮,都與這個民族所具有的冒險精神分不開。冒險精神常常更能充分地體現一個民族的創業精神。可以說,沒有一大批冒險家從事美國西部地區的開發,就不會有今天的美國。同時,曆史經驗也表明:如果縮手縮腳,即使有比別人更新的思想,也隻能錯過機會,成為過時的東西。在中世紀的歐洲,不就有許多懷有新穎思想和見解的學者,因為缺少勇氣,而被神學禁錮了自己的創新成果嗎?如果沒有哥白尼、布魯諾那樣勇敢的科學家,荒誕的“地球中心說”不知要延續到何時。科學的巨大進步,社會的飛速發展,都需要有一批敢於冒險者充當開拓者。我們國家當前正處於一個改革和開拓創新的時代,這就更加需要冒險精神。社會主義改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沒有先例可循,全靠我們自己去摸索。沒有一大批敢於冒險的開拓者,我們的改革事業就將難以前進。
對於個人發展來說,冒險則成為通向強者的必由之路。在很多情況下,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就是因為他們敢為別人所不敢為。孫悟空所以被群猴尊為“美猴王”,就是因為他敢於第一個跳進群猴都不敢進的水簾洞,為群猴找到一個理想的棲身之所;諸葛亮敢於在大軍壓境之際,大擺空城之計,驚退司馬懿,雖有計謀在胸,但若無幾分冒險精神,也不敢為。當今社會所湧現出來的許多改革家,所麵臨的不是連年虧損的企業,便是瀕臨破產的工廠,或者是窮得叮當響的山村。搞不好,非但國家財產付之東流,而且個人聲譽也毀於一旦,沒有冒險氣概誰肯為之。沿著平安坦途走路的人,很少能創立大業。平庸的人喜歡按部就班,安於無功無過。敢逾常規、敢冒風險的人,才有可能創造出瑰麗的業績。
敢於冒險,就要堅決摒棄甘居平庸的心理。人生,應當如大海的波濤,既有高高的波峰,又有深深的波穀,在連綿不斷的起伏跌宕中譜寫激昂的人生之歌。沒有風浪,平靜如一潭死水的生活,又有多少蕩人心魄的力量,有多少可以引起自豪的成分呢?對於強者來說,“無險不足以言勇”。因此,一個真正的強者,厭惡平淡無奇的生活,他們渴望冒險,希望在生活中掀起巨浪,喜歡充滿傳奇色彩的浪漫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敢不敢冒險,正是區別強者和弱者的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