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苗寨尋蠱(1 / 2)

作為一名二流大學的學生,關浩覺得壓力很大。明年是最後一年,讀完這大四自己就要從這不算太美好的大學滾蛋了。

“關爺我何許人,安能默默無聞地走?要滾蛋也要滾得華麗。”

每次念及自己將要畢業,是時候為社會建設添塊磚了,關浩都豪氣萬丈。

但是,以自己這條件,如何才能走向人生巔峰?

都怪當年自己太年輕,輕信了網上流傳的讀書無用,工作與專業知識風馬牛不相及這一糊塗論點,放野馬一般度過了大一到大三三年時間。

現在快畢業了,自己要成績沒成績,要關係沒關係,要臉蛋……要臉蛋屁用,又不是去當小白臉。

最終關浩決定,往雲南走上一遭,趁著大三暑假。

此行的目的有兩條,一來豐富簡曆,二來去碰碰運氣,說不定能發現點關於蠱術的信息。對於苗族人所掌握的用蠱秘術,關浩一直很有興趣。

關浩的大學專業是昆蟲種類學,很冷門的一個專業,要是畢業簡曆裏能附上一份牛氣哄哄的“雲南尋蟲報告”,那到時候自己的競爭力應該不會比學霸們差多少,如果應聘的是野外考察員之類的甚至還會有優勢。

主意已定,那還等什麼?以去雲南旅遊的借口跟父母要了點盤纏,關浩登上了去往雲南的飛機。

臨行父母千叮萬囑,安全第一,走路要走大馬路,住店別住大通鋪雲雲。

關浩一一應諾,表示不用太擔心他,保證去時完完整整,回來照樣零件齊全。誰曾想,這一別,竟是訣別。

胸前掛著單反相機,關浩行走在雲南的各個農村。調查、走訪,隻身勇闖深山老林,拍下一隻隻或大或小,或奇異或尋常的蟲子,乍一看他還真有那麼一點昆蟲學家的意思。

天遂人願,在某座苗寨之中,關浩有了驚喜的發現。

蠱術起自何時已然不可考,但《山海經》、《漢律》等著名古書中都有關於“蠱”的記載。

蠱者蟲也,據關浩所知,蠱大致分為兩類。

一為害人蠱,將數隻毒蟲置於容器內,讓它們互相殘殺,最後產生一個勝利者,“這位”勝利者便成了“蠱。”

將蠱放置在令你不爽的人的飯碗、水杯、或者其他一些飲食器具內,這就完成了下蠱,等此人中蠱就行了。這跟投毒差不多一個意思,隻不過投的是蟲罷了。

據記載,很多毒蠱都可以瞬間置人於死地,秒殺!但更多的蠱則是慢性的,緩緩將被害人折磨致死,端的邪惡無比。

至於另外一種蠱,是救命的蠱,製法不可考,關於這種蠱關浩隻知道些皮毛。

這種蠱能治頑疾,蠱蟲爬出病人喉嚨的時候,也就是病已痊愈的時候,所以叫醫蠱。

在苗寨,關浩未能見識到殺人蠱,誰沒事兒弄個這玩意兒帶身上?苗族其實是一個很和諧的民族,苗寨民風淳樸,大家安居樂業。

醫蠱關浩倒是見到了,由於水土不服,關浩一直有些麵黃肌瘦,滿臉病容。苗寨裏地位很高的蠱醫聽說了客人的情況,便欲幫關浩治病。

對於吃下一隻綠色的肥蟲,關浩心裏是一萬個不樂意,這要吃上一次,那不得膈應一輩子?

婉拒了白發老蠱醫的好意,關浩隻是拍了幾張醫蠱蠱蟲的照片便作罷。

除了毒蠱與醫蠱,苗寨中還盛傳著諸如情蠱、憂蠱、忘蠱等等令關浩驚掉下巴的蠱,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喝一口酸魚湯,咬一口老臘肉,不時由苗寨少女領著去山林間拍上幾張奇異蟲子的照片。就這樣,在熱情好客的苗寨中,關浩度過了一段研究蠱術的日子。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何況還是白吃白喝的宴席。眼看開學臨近,關浩不得不與苗寨作別,準備回家。

聽說關浩要走,老蠱醫執意要塞給他一本小冊子,還一臉的鄭重。關浩翻開一看,傻眼了,每一張紙的兩麵都寫滿了字,但他一個都不認識。

這難道是傳說中的《葵花寶典》,苗疆版?

“蠱醫老先生,這上麵寫的啥?我才疏學淺的,看不懂啊。”關浩問老蠱醫道。

老蠱醫一臉不解:“看你也是一副書生模樣,咋個漢字都曉求不得?(雲南方言,曉求不得=不知道,不認識。)”

關浩將小冊子在胸前攤開,老蠱醫走近看清楚後,又將小冊子拿了回去,轉身就走,留下關浩一人傻乎乎站在原地,滿臉疑惑。

不久之後,老蠱醫拄著拐杖再次來到關浩麵前:“這回沒錯了,拿著,這是老頭子我閑著沒事做的時候收集的蠱術。看你對蠱術很有興趣,人也不壞,拿好。剛才搞錯了,那是苗文的,這才是翻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