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來,‘九一八事變’這一稱謂一直被國內外沿用,我們的教科書也一直在稱‘事變’。為了恢複曆史本來麵目,揭露其戰爭性質,我建議修改曆史教科書,將‘事變’改稱戰爭。”昨日,62歲的全國政協委員馮世良說。

今晚,他將帶著8份提案赴京。他的提案《修改曆史教科書——將‘九一八事變’改稱九一八戰爭》將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做10分鍾的大會口頭發言。

馮世良稱這個提案是曆經半年的調研產生的。他說,“講‘事變’不講戰爭,是侵略者為了掩蓋戰爭罪,從而逃避對戰爭罪責任的追訴。”

相關新聞

當事人憶九一八事變導火索“中村事件”...

(12.20)

浙江檔案館公布張學良九一八事變後秘信...

(12.12)

勿忘九一八牌麵巾紙現身沈陽

商標旁繪警鍾

(10.12)

袁曉明:應該以正邪觀來看“九一八”事件

(9.24)

沈陽九一八曆史博物館今後將免費開放

(1.1)

他為此提出了5點依據,還曆史本來麵目。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按照其蓄謀、準備已久的侵華戰爭計劃,突然偷襲炮轟我東北軍駐地沈陽北大營,爆發了震驚世界的戰爭。九一八戰爭如同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樣,都是侵略戰爭。

可日本卻把這次戰爭詭稱為“事變”,其實,在1948年11月的遠東國際軍事法*,關於日本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侵華戰爭罪的《判決書》中對九一八的性質,已經根據國際戰爭法明確判決為戰爭。《判決書》說:“日本指導者虛偽地稱為‘中國事變’或‘中國事件’的日本對華戰爭由1931年9月18日夜間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投降時告終”。

馮世良說,就連一些日本朋友也認為,九一八是戰爭。

著名日本曆史學家藤原彰著的《日本近代史》指出:“本書是以日本開始發動了曆時15年侵略戰爭的1931年(昭和六年)為起點。”

他說,將我國教科書中的“九一八事變”改稱九一八戰爭,就是將日本侵華罪行釘在日本曆史的恥辱柱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與曆史意義。

【委員提案搶先看】9月18日應定為“國難日”

馮世良此次還提出了“建議將九一八定為國難日”的提案。他說,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前仆後繼,取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偉大勝利。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回顧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曆史,並深刻吸取教訓,勿忘國恥、警鍾長鳴,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永誌不忘,很有必要。

他建議全國人大立法,將9月18日定為“國難日”。每年的9月18日,在北京舉行國家級紀念大會,全國鳴響警報3分鍾,下半旗,肅立默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