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疑激疑、質疑切磋式。學習內容:魯迅《祝福》。討論題目:祥林嫂想做奴隸的心願是否得到了滿足?
組織討論的這位老師擅長對作品中出現的數字進行計算,由於經常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引導學生讀作品,於是有了下麵的討論。
學生甲:祥林嫂的心願根本得不到滿足。我們可以計算一下:她初次到魯四家做工,一共有三個半月的時間。因為她每月的工錢是“五百文”,到她婆婆來綁架她、清算工錢時,“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存在主人家,一文也還沒有用”。就是說,在為魯四家做工的日子裏,祥林嫂從來沒有為自己打算過一次,也沒為自己消費過一點。她每天不惜力地幹活,“似乎閑著就無聊”,她把給魯四家幹活當作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內容,而且是心甘情願地為魯四做工。
在我們看來,為人做工是很辛苦的,何況本來應該是一些男工做的事,她都一人承擔了下來,但她卻全無怨言,而且還很滿足,“臉上還有了笑容”。這些都說明她的生活要求是極低的,幾乎是沒有要求了。可當時的社會竟連這樣的人都不能容忍,這就充分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醜陋,也由此可以想像祥林嫂命運的悲苦,她真的是想做奴隸卻連做奴隸的權利也得不到。
同學乙:祥林嫂第二次來魯四家做工時,因為有先前留下的好印象,所以這次魯四家給她的月薪比原來的五百文要多了一些,就是說,魯四為再次來到自己家做工的祥林嫂漲了工資。
祥林嫂再次來到魯四家是秋冬季節,臨近祭祀時,四嬸禁止她動祭器,她閑得沒事,才有時間和柳媽聊天,也才會聽到柳媽關於陰司“兩個死鬼男人還要爭……閻羅大王隻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的說法。這個說法讓她非常驚恐,所以第二天她就到土地廟去求捐門檻。廟祝給她開的價目是“大錢十二千”。為了能捐門檻,除去自己的罪名,祥林嫂“整日緊閉了嘴唇,頭上帶著大家以為恥辱的記號的那傷痕,默默地跑街,掃地,洗菜,淘米。快夠一年,她才從四嬸手裏支取了曆來積存的工錢,換算了十二鷹洋”去捐門檻。
從作品的描寫中,我們知道“十二千”等於“十二鷹洋”。如果祥林嫂這時的工資還是“每月五百文”的話,她必須做滿兩年,才能掙夠十二千;而現在,她從頭一年的秋冬季節到第二年冬至,就掙到了十二千,說明她每月的報酬大概應在八百文。也許那時錢“毛”了,這有可能,總之是祥林嫂的工資比第一次來魯家時是漲了。
魯四給祥林嫂漲工資,是希望她繼續好好幹,沒想到她竟然大不如從前,手腳不靈活,記性尤其壞,臉像死屍一樣沒有表情。對這樣的人,誰都不喜歡用,更何況是魯四呢!所以祥林嫂最後成為乞丐,流落街頭,是必然的,也是她命運悲慘到極致的表現。所以說,她是想做奴隸都不可能的。
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采用哪種討論,都對學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2.辯論
辯論是在大量占有材料和充分設想各種理由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有準備的語言技能的訓練。辯論題目的不周密性,決定了辯論雙方不論從哪個角度說,都可以找到突破口,都可以找到大量事例,都能夠自圓其說,但誰也說不倒對方。因此辯論說到底,是一種語言遊戲。
辯論的遊戲性質,深得中學生的喜歡。因為他們喜歡那樣一種咄咄逼人、唇槍舌劍的競爭氛圍。所以對中學生進行辯論訓練是合適、合宜的一種方式。
辯論的題目可以來自現實生活,比如“加入WTO的弊大於利(利大於弊)”、“中學男女合校有利於(不利於)學生成長”、“北京適合(不適合)發展私人轎車”、“星期六該不該上課”等;也可以是來自課內碰到的問題,比如“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牆倒眾人該不該推”、“近朱者一定赤嗎”等等。
這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不能把辯論當作一種遊戲,而應當作口語訓練的方式,在學生熱烈的辯論中及時引導。比如怎樣發現對方論述中的破綻,緊追不舍,進行縱深論述,讓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走;怎樣適時使用欲擒故縱的方法,輕而易舉地讓對方入我彀中;怎樣在辯論中偷換對自己不利的話題,使辯論朝著有利於己方觀點的一麵轉化;怎樣充分利用比喻、想像、類比等修辭方式,將論題說清楚、說形象,博得聽眾的好感等等。
這種訓練方式,不能單靠老師事先輔導和事後講評,因為如果沒有形象直觀的例子,學生是不能將理論自覺應用於實踐的。比較常用的辦法是觀摩。通過聽辯論或看辯論錄像,現場進行評析和總結,才能讓學生懂得辯論的技巧,了解辯論技巧運用的時機和方式。
比如,看大專辯論會的錄像。可以采用看一段評議一段的方法,評價占上風的一方取勝的原因是什麼?劣勢一方在什麼地方出現破綻、處理不夠理想,如果不這樣論,可以怎樣論?哪些是比較有效的論辯方式?這樣“在實踐中”觀摩學習,效果非常明顯。
另外,還可分析前人成功的論辯之詞。比如學習《孟子》的文章時,就可以讓學生體會其論辯藝術。因為,孟子的論辯藝術一向為人稱道。他在論辯中,特別擅長運用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且在論辯中,善於體察對方的心理,或者明知故問,或者以猜測之詞引路,然後一語道破。總之,在辯論中要掌握主動,先發製人,同時緊緊牽住話題,讓對方入我彀中。
3.模擬對話
所謂模擬對話,就是根據所學課文的內容,模擬作品中的人物,根據課文情境進行對話。這種對話,既是對學生想像能力的訓練,又是對其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看這樣一個課堂實例。
學習內容:《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模擬練習1:以鄭莊公的身份說服燭之武出使秦師。
鄭莊公:燭之武先生,秦軍打到咱們家門口了,你去幫我說服秦穆公,讓他不要和我作戰,趕快離開吧。
燭之武:大王,我怎麼能當此重任呢?您都不能親自去說服他退兵,我又算哪根蔥呢?
鄭莊公:先生有什麼要求盡管提出來,隻要我能做到的,都滿足您。錢、糧您要多少都可以,這個忙您無論如何得幫!
燭之武:我不要什麼錢,我都老了,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我隻是不明白,我年輕的時候都沒有受到過重用,現在老了,您怎麼想起用我了呢?
鄭莊公:因為有謀士舉薦您。以前我沒有重用您,是我的不對。我沒有廣開言路,任人唯親,真是大錯特錯。現在我知道了,我一定要痛改前非。您能原諒我嗎?!
燭之武:這個無所謂,隻要您能任人唯賢,對老百姓好,我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