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維,最早是由俄國偉大的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在19世紀中葉提出來的。他在闡述藝術創作和文藝批評的一般規律和特征時,首次提出藝術是“寓於形象的思維”的著名論斷。20世紀30年代,前蘇聯文藝界普遍采用了這一術語。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一樣,遵從一般的認識規律,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最終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但兩者的根本不同在於:形象思維不是運用概念,而是以感性的形象(也稱為表象)作為思維運動的形式。在形象思維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表象和表象的運動,總是伴隨著感知、想像、聯想、理解、情感等心理活動,這是形象思維最基本的特征。而情感是形象思維的動力,在進行文藝創作的過程中,從感知觸發情感活動開始,情感便一直推動著形象思維的活動,循環往複,不斷加深。
從上述對形象思維的闡釋中可以知道,形象思維是作家在創作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其實,在閱讀文藝作品的過程中,對讀者來說,形象思維同樣是不可或缺的。葉聖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一文中說:“讀者看到的是寫在紙麵或印在紙麵上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並不是他們的目的。他們要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葉聖陶.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262)那麼究竟應當怎麼閱讀呢?葉聖陶先生說:“要驅遣著想像來看,才接觸到作者的意境。”(葉聖陶.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264)所謂“意境”,既包括情,也包括景,是情景交融的一種藝術境界。可見,想像、聯想、理解、情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也是須臾不可少的。
葉聖陶先生還說:“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目的無非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葉聖陶.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265)這裏的所謂“美感經驗”,也就是指文藝作品以其優美的形象去感染讀者,從而使讀者產生美的感受。這種感受將會廣泛而深入地影響讀者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意誌和性格。這就涉及我們研究形象思維的意義了。學生學習語文,從中會接觸大量的反映社會美、自然美、語言美的好作品。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強調發展形象思維,讓學生去馳騁想像,產生豐富的審美感受,這對學生健康情感的培養,健全人格的養成,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