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 言(1 / 1)

閻錫山字百川(伯川),號龍池,1883年10月10日(清光緒九年九月初八),出生於山西省五台縣河邊村(今定襄縣河邊鎮)一個以經商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歲入私塾,讀過《三字經》等啟蒙讀物與部分四書五經。14歲輟學,隨父閻書堂(字子明)到五台縣城內自家開設的吉慶長錢鋪學商,參與放債收息及金融投機。1900年在一次投機中慘敗,負債兩千吊,父子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債。

1902年,在太原當店員的閻錫山,考上了山西武備學堂學軍。1904年被保送到日本留學,先入東京振武學校,畢業後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影響下,他於1905年10月加入同盟會,曾會見孫中山並參與製訂了同盟會的“南響北應”的戰略決策,即同盟會在“南部各省起義時,須在晉省遙應”。從此,閻錫山登上了政治舞台。

閻錫山作為一個重要的曆史人物在中國近代史上,特別是山西曆史上,有著極為重大的作用和影響,這是難以否認的。關於閻錫山,80年代前的學術界基本是以價值性認識取代了考實性認識,在教條化了的政治思維模式的約束下,“反動”的東西是一定要被打倒的,閻錫山一旦被界定為反動軍閥,顯然就沒有生路了。可是,閻錫山畢竟被稱為“山西王”,在20世紀的戰亂時期,是辛亥革命的推力將他擁上了政治舞台的前沿,統治山西長達38年。

閻錫山政治思想最顯著的特點,是貫穿其一生的、以“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為指要的實用政治理念,這類實用政治理念一般體現在他的統治行為、製度、政策及思想觀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