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裏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病逝於合川東釣魚山下。
公元1262年,阿裏不哥遣其親信阿藍答兒、渾都海、脫火思、脫裏赤等人四出征兵,為其爭奪大汗之位作準備。忽必烈率軍回燕京,以阻止阿裏不哥的征軍活動,並將其所組部隊遣散,為爭奪大汗之位作準備。
中統三年二月,李璮趁忽必烈與阿裏不哥開戰之機密令質子李彥簡偷偷回到魯地。李彥簡當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漣、海三城起兵反蒙古朝廷。
李彥簡軍隨後開赴益都,駐守益都的原宣撫副使王磐出逃濟南,益都陷落。
忽必烈得報李璮起兵之事後,隻好暫且將與阿裏不哥之爭擱下,急速拔營東歸,問姚樞有何計謀,姚樞回答道:“使璮乘吾北征之釁,留後兵寡,瀕海搗燕,閉關居庸,惶駭人心,為上策;與宋連和,負固持久,令數擾邊,使吾疲於奔救,為中策;如出兵濟南,待山東諸侯應援,此成擒耳。”忽必烈問,“若是賊將何出?”樞對:“出下策。”忽必烈很是讚同,因此李璮起事後,忽必烈便下詔令濟南路萬戶張宏修築城防,準備迎戰。
但這道詔令還未傳到濟南,李璮早已兵臨城下。張宏部下守城士卒不到一千,大兵壓境,最後隻好與其祖父濟南公張榮從北門撤退,半道之中才接到忽必烈時隔兩天之後發布的另一道詔令,詔令中命諸王合必赤總督討伐李璮。於是張宏作為合必赤前導,掉頭殺回濟南城。又從山東、河南、河北諸路調集的漢軍,都彙集於濟南地區。不久,忽必烈又詔命史天澤專征,節度諸將到來。
李璮起兵之時曾與各路世候聯絡商謀,可是事發後各世候前來應援的卻寥寥無幾,大世候史天澤、嚴忠範等在忽必烈部下已久,不但不來援,反而聽候忽必烈調遣攻打濟南城。
蒙軍在濟南城外豎起柵欄、開挖溝塹,又築環城六十餘裏,重重包圍。
李璮困守孤城,無人支援,隻好獻漣、海三城向南宋意表歸順。宋將夏貴應命由蒙宋邊境向北進發,占領毫、滕、徐、宿、邳等州,另一支宋軍由海路繞過山東半島,在濱州海灘登陸,克利津等縣,轉戰至滄州。但是,北進宋軍隨即遭到蒙古軍和漢軍的合力堵擊,被迫節節南退。進至濱州、滄州等地的宋軍亦因勢單力薄難以有所作為。
李璮軍隻剩五六萬人,又被困於城中,不久糧食斷絕,守城士兵連日饑餓,人心渙散,李璮獨立城頭,看見蒙古軍軍容嚴整,治軍有法,歎道:“罷了,罷了!縱使我軍糧草充足,又如何擋得住這蒙古鐵騎精兵?”於是對守城軍士道:“城之將破,死守隻會落得生靈塗炭,大家各自去吧。”
守城的士兵已餓了幾天肚子,許多已捱不下去而出城投降,這時聽主帥如此說,便紛紛棄甲丟盔四散逃開,頃刻間已去了十之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