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世今生(1 / 2)

青山嶺村在青山嶺下,從古江邊穿過大片農田便到了。

此地依山傍水,風景極優美。坐船沿古江下遊行進三十公裏便是華陽縣城。

青山嶺村的李子樹非常多,家家戶戶都有,山上路邊也有好些野生的,每到春季開花時,一樹樹雪白的小花開遍整個村裏,格外美。或到六月果熟時,一樹樹青黃的李子又是另一番風景。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古江的魚蝦肥大,江邊上的農田肥沃,不少來華陽縣做生意的外地人,見此處交通便利風光極好,便遷到此處居住。也時有搬遷的散戶被朝廷分配來村裏,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青山嶺已是百來戶人家的大村莊。

沈家有四間青磚瓦屋,是沈老爺子留下來的。

屋前方一條大路,大路下麵是沈家的菜園和果園。

屋後連著一個四方大院子,七八尺高的院牆。院子裏有四間矮房子:一間夥房(即廚房),一間柴房,一間茅側,一間牲口欄。還有一畦菜地、兩口地窖和一個雞舍。

驚蟄過後,雷鳴一聲高過一聲,天氣漸漸暖了起來。春管、春耕、春種也即將進入繁忙階段。犁田耙地,通溝垛埂,浸稻撒種,攏地撒菜秧子,冬小麥要追肥澆水,油菜田也要蓄水保墒。到秧種下地,已是清明了。

清明這一天,小雨淅淅瀝瀝地下著,從山川原野裏蒸起的水霧把青山嶺和村子籠罩起來,一片灰蒙蒙的。村裏人影走動,吆喝嘻笑聲連綿不絕,給這小山村又增添上一份魅力。

沈姓在青山嶺村是大族,每年清明都要祭奠共同的祖先。去祭祖的人在沈家祠堂裏用聚餐,花費由每戶均攤,這是傳承下來的規定。

先祖的墳址在十二彎。

傳說十二彎是塊靈地,東清鎮很多有錢的大家族都把祖墳遷到此處,便是小戶人家也會花費財力把祖墳遷去,以期祖先保佑家族興旺。

沈丘山祭完祖回來已到申時了,一身濕淋淋的,在章氏的勸說下他才換上幹爽的衣褲,因等會還要上自家墳上祭祀,便打算晚上再洗澡。

今天村裏殺豬了,章氏稱上一斤肉,割了一塊放鍋裏煮得半熟後用碗盛起來,清明粽昨天就包好煮熟了的。她又準備好了祭祀用的酒和香紙,一並放在一隻畚箕裏。

祭祀的物事都備妥後,天色已不早,沈丘山趕忙帶著兩個男娃兒上山給自家的老爺子和老太太祭祀去了。

沈家老爺子是前年去世的,也就是沈照人9歲那一年。

老爺子是個極有主見的人,年輕時走南闖北長了不少見識也有了點文化,後來回到青山嶺村安心種田。老爺子有一子二女,沈丘山排行最小。他出生時沈家老太太身子吃了大虧,在他不滿一歲時就去了。

沈照人這一輩娃兒的名字本是男娃用林字,女娃用玉字的。照人三兄妹的名字是老爺子取的,並不隨族譜上的輩字取名。照天,照地,以及照人,取天時地利人和之意。

本來生男生女也由不得自個作主,所以娃兒不論男女老爺子都按此順序取用。若再多添娃便取天時地利人和之“時、利、和”字,但章氏隻孕得三個娃兒。

章氏在廚房準備晚飯,照人便坐在灶下幫著燒火洗菜,火舌子不時從灶口舔出來,熱氣熏得她小臉紅樸樸一片。

章氏從醃菜壇子裏挖出半碗大頭菜根片兒,看起來極其脆爽。這是去年秋末收的,把菜頭洗淨切了片兒菜葉則切成小段兒,將它們曬得半幹,然後用鹽漬了放進菜壇子裏醃起來,可存放好久,到了農忙時節沒空做菜的時候才挖出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