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
美目盼兮,情傳之矣。
〖破題〗
夫秋波,最足關情者也,況轉於臨去時乎!當之者,將奚以為情耶?
〖承題〗
若曰:人之以情相感者,予亦不自知其何心也。第情不可見,有顯然直露其衷者,而其情淺矣。乃情不可見,有隱然微示其意者,而其情轉深,何也?當猝然邂逅之餘,而凝眸偶矚,若欲傳,若不欲傳,覺有往複流連者,令人一望而神馳也已。
〖起講〗
如予今之所見,其人不既去哉!
〖領題〗
方其未去也,未嚐告我以心,而有不欲遽去者,不啻傾心以相告,旁觀有所不知,而身其際者,已默為喻矣。
及其將去也,亦未明言其意,而有不忍遽去者,一若寓意於目中,傳聞猶多豔羨,而曆其境者,益難自持矣。
〖提二比〗
幸哉,其臨去也,望伊人之不見,而將送將迎,不盡在此秋波乎?
傷哉,其臨去也,瞻彼美之雲遙,而乍隱乍見,怎當他秋波那一轉乎?
〖中二小比〗
豐姿綽約,神已淡於秋水,而相接之際,莫我肯顧,則無如他何耳。今也睹彼秋波,有不自禁之情。俄而光稍著焉,俄而光即斂焉,低徊於臨去者,能不傾倒於那一轉乎?夫螓首蛾眉,《衛風》嚐致美乎碩人,則何如那一轉者,傳神於阿堵間也。
蓮步輕盈,襪亦足以淩波,而相值之時,莫予雲覯,又無如他何耳。今也眄彼秋波,有不自置之意。不視則恐我不知焉,久視則又恐人或見焉,徘徊於臨去者,能不消魂於那一轉乎?夫婉如清揚,詩人每載詠於之子,則何如那一轉者,相賞於風塵外也。
〖中二比〗
謂秋波專在予乎?則不應轉於臨去也。謂秋波不在予乎?則臨去不應有那一轉也。步遲遲其欲往,意默默其難忘。窈窕淑女,亦似撩人之離恨,而為此秋波也者。
謂秋波無心於臨去乎?胡為而多此一轉也。謂臨去有心於秋波乎?則怎當他那一轉也。我欲招而不敢,他欲恝而不能。彼美人兮,亦似懼人之腸斷,而故為那一轉也者。
〖後二比〗
謝佳人之有意,身雖移而神已留。
愧書生之不才,形雖隔而情難已。
嘻!怎當乎哉!
〖收結〗
原評
風流宕漾,揮毫韻生,視此慧業文人,應生天上,那許俗子問津。
解析:
從臨去時那多情的一望
發掘出的人性之美
在中國古典戲曲遺產中,《西廂記》以其深邃的思想道德力量和精湛的藝術魅力風靡了七百年。它以張生和崔鶯鶯兩個家境各異卻是郎才女貌的青年男女曲折多磨的愛情故事,對反抗包辦婚姻,掙斷禮教束縛,爭取婚姻自由的叛逆精神進行了歌頌,那聲“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戰叫,數百年間,曾激勵過多少年輕人為愛情的自由而奮鬥。
在劇中,張生是一介書生。雖滿腹才學,卻窮,卻癡,卻迂,卻酸,卻風魔,不通世故人情,被紅娘笑為傻角,用今天的話來講,是個傻子。但他在被愛情之火燃起的癲狂,甚至是輕浮的可笑舉動中,又顯露出純樸、憨厚、摯誠、熱情、見義勇為、機靈乖巧的另一麵。這種複合型的性格,造成了劇中的波瀾曲折。這篇以八股文體裁寫就的《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就依據劇情,竭力打造他少年不知情滋味卻好色、輕浮,又不失純樸、真誠的形象,揭示他獨特的愛情價值觀。
這個題目為《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俗名為“驚豔”一折中的一句唱詞,寫的是張生在佛殿乍逢鶯鶯,為她的美色所驚而頓生花心,又被她臨走時那秋水般明亮多情的眼睛回頭一望而陷入相思時的心境。
張生本為官宦之後,才學滿腹,卻因父母早亡而落得個書劍飄零,功名未遂。赴京趕考時,路過普救寺,去遊覽佛殿,冷不防撞見到佛殿來耍的崔鶯鶯,頓時被鶯鶯的美貌驚得靈魂出竅,唱出“顛不刺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臉兒罕曾見,則著人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不僅眼瞪瞪地從頭到腳飽餐秀色,還傻乎乎地對陪他參觀的和尚說:“世間有此等之女,豈非天姿國色乎?休說那模樣兒,則那一雙小腳兒,價值百鎰之金。”
當侍女紅娘發現張生,忙叫鶯鶯離去時,鶯鶯卻回頭覷了他一眼,可憐從未經曆過愛戀,生性多情敏感的少年才子,從如水秋波中捕捉到了懷春少女的信息,頓起相思,毅然決定置功名前程於一邊,要在寺中租房住下,以便能再餐鶯鶯美色,唱出“餓眼望將穿,饞口涎空咽,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這般發自肺腑的曲調。八股文的作者便摘出“驚豔”一折中最能表現張生相思之情的“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這句曲語作為題目來敷陳寫作。
根據八股文作法中規定的文章要如題、肖題的原則,以此句作八股,不唯要細心、全麵體會張生這句唱詞的用意,還要融合此折所規定的情景,揣度張生的心理、個性,綜合起來參透張生為什麼抵擋不住鶯鶯臨去時那多情的回頭一望。換言之,這篇八股文的著眼點在於,務必要揣摩、把握鶯鶯的回頭秋波到底有何魅力,張生為何會被鶯鶯臨走時回頭一望的眼神所動情,須聯係張生的為人、經曆、個性來參悟他的心理,進行換位思考,揭示那勾心攝魂的秋波的無窮吸引力。而這一切,要嚴格按照八股文規定的格式一一敷陳出來,方稱得上是好文章。這種戴著鐐銬的跳舞,須很高超的思想水平和寫作技巧才能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