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第一叢林——玉泉寺 明朝詩人協助無跡禪師修寺
1368年1月23日,這一天,我國曆史上迎來了一件大事。農民起義軍領袖朱元璋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明朝,改元洪武,定都南京。
這位朱姓皇帝出身貧農家庭,小時候曾在直覺寺作過和尚,他當上皇帝以後,非常重視明朝的佛教事業,他聽說很多寺廟的名稱還使用以前帝王的賜名,便特賜這些寺廟恢複從前的名字,為此,名為景德禪林的玉泉寺也得以恢複了寺名。
不過,雖然玉泉寺的名字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恢複,但它本身的建築卻並沒有得到修複。
此前,玉泉寺從南宋紹興年間開始,便屢遭戰火。到這個時期,玉泉寺又剛剛毀於元代兵火,陷入困境。這種困境直到明萬曆年間才重新有了改觀。
為玉泉寺帶來新生的是無跡禪師,他本名正誨,俗姓劉,是湖北當陽人。明萬曆至天啟年間為當陽玉泉寺住持。
無跡禪師於明萬曆年間來到玉泉寺,這座名刹此時正是一片破敗景象。無跡的《度門漫興》一詩寫道:
天詔曾聞下玉泉,
一回經此一潸然。
斷碑有字埋荒萆,
廢塔無名起暮煙。
衣自六傳滄海變,
法當千載鬼神憐。
今人不識唐朝寺,
隻把金沙作墓田。
為了複建這座千年古刹,無跡禪師四處奔波,募捐經費。一天,無跡與詩人袁宏道在都城北京相遇。在詩人袁宏道的幫助下,玉泉寺得到了大規模的重修。
關於玉泉寺在明代的這次規模最大的重修,許多史籍均有記載。袁中道在《遊玉泉記》中寫道:
浸至近代,僅存一殿,欹側欲顛。跡公居度門,傷其荒蕪,有誌繕修,北走神京,大開講肆。時黃平倩及予兄弟三人過之,跡公言及此寺,幾欲墮淚。
於是平倩、中郎,各草一疏。不盈一期,宮府朝野,金錢麇集。其始終營綜,中郎極為苦心。今遂煥然,複還舊觀。
明人聶登第所撰《楞伽峰度門禪院記》,對玉泉寺這次大修記載:
無跡“乃募金數千兩,還新智者寺刹,重營神秀塔址,並建度門禪院。”
有據度門寺無跡禪師碑文載,玉泉寺這次大修,“工肇於壬寅,成於丁未”,曆經5年,“莊嚴名刹,巍乎複興”。
關於玉泉寺大雄寶殿的修建,袁中道寫得更為明確具體。他在《遊居柿錄》卷五中寫道:
依山寶殿雄踞,上有“智者道場”四字,黃平倩太史書。旁聯為:“襟江帶漢三千裏,蓋紫堆藍十萬年。”家中郎作也。
經過這次大修後,玉泉寺又被明神宗敕賜一塊“荊楚第一叢林”的匾額立寺院山門殿額上。
現存的玉泉寺便保留了其當年的建築風格,重簷歇山頂式,依山而建,雄偉壯觀。
其中,玉泉寺現存的大雄寶殿周圍的廊道就是修建於明代。大雄寶殿是玉泉寺的主體建築,始建於隋初,鼎盛於唐宋,明成化修複,增建四周圍廊,達到麵闊九間,進深七間,占地1253平方米。
大雄寶殿是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大廳,是寺院做早晚功課和大型佛事活動的地方。寶殿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外形雄偉壯觀,是湖北省現存的最大最古老木結構建築。為了保護這一年久失修的古建築, 1982年至1984年,政府撥出專款又對大殿進行了落架大修。全工程共用40000餘工,木料800多立方米,重新製作龍脊和大小獸等藝術構件2000餘件,更新全部格扇門窗,修補天花藻井91塊,並按原樣油漆彩繪,再現了明代風貌和我國傳統建築的精湛技藝,灰頂朱柱、飛簷翹角、典雅大方,以古樸莊重的雄姿聳立在美麗的玉泉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