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孫瑋.論都市報的分化[J].新聞記者,2004(12).
[117] 胡興榮.大眾傳播的功能與社會發展[EB/OL].中國新聞研究中心(2004\|11\|24).http://www.cddc.net
[118] 喻國明.我國傳媒主流資訊嚴重缺位[EB/OL].傳播學論壇(2004\|3\|8).http://ruanzixiao.diy.myrice.com/wgcmzlzxyzqs.htm
[119] 張誌安,沈國麟.媒介素養: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J].新聞記者,2004(5).
[120] 鮑海波,楊潔,王喜嚴.象牙塔裏看媒介[J].新聞記者,2004(5).
[121] 張冠文,於健.淺論媒介素養教育[J].中國遠程教育,2003(7).
[122] 趙勇.從審美文化到消費文化[J].探索與爭鳴,2008(10).
[123] 張舒予,袁敏.遠程教育中的學生媒體素養[J].遠程教育雜誌,2005(6).
[124] 南長森.論成人媒介素養教育[J].當代傳播,2005(2).
[125] 楊保軍.論新聞的社會建構[J].現代傳播,2008(2).
[126] 沈傑.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大眾文化與青年社會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l).
[127] 張秉福.大眾文化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及教育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04(1).
[128] 孔祥武.南京地區大學生媒介接觸情況調查與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5(12).
[129] 曹榮瑞,江林新,廖聖清,董少校.上海市大學生網絡使用狀況調查報告[J].新聞記者,2012(4).
[130] 楊鵬.上海青年的媒介接觸動機[J].新聞記者,2001(1).
[131] 趙泳.交往與社會意識[J].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3).
[132] 胡海可.網絡虛擬擴張與青年社會化[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133] 廖龍輝.網絡對青年社會化的效應及其對策分析[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
[134] 孫愛軍.大眾文化對青年的負麵影響及對策[J].學術論壇,2002(4).
[135] 王彬.大眾文化對青少年一代的影響[J].青年研究,2001(1).
[136] 王衛.網絡時代青年社會化範式的轉型[J].青年研究,1999(12).
[137] 嚴誌蘭.論轉型期青年社會化中的主體性[J].廣東青年幹部學院學報,2004(3).
[138] 艾斐.大眾文化企盼人文提升[N].人民日報,20030429.
[139] 劉荃.試論媒介環境下青少年的道德觀生成[J].新聞知識,2004(1).
[140] 趙慧彩.淺析電視劇對受眾價值觀的影響[J].新聞愛好者,2011(4上).
[141] 蔡新會,蔡會明.農民工鄉村社會資本的特點及其進城社會資本的缺失補救[J].農村經濟,2008(6).
[142] 楊一平,陳小明.輝煌“十一五”——佘鄉經濟社會發展綜述[N].佘鄉報,20110405.
[143] 李勤.大眾傳播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J].當代傳播,2005,(5).
[144] 譚華.大眾傳播與少數民族社區的文化建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145] 陳明媚.現代化進程中民族文化的發展[J].貴州社會科學,2006(5).
[146] 易崇英,趙平喜.網絡媒體對人們生活方式的負麵影響[J].新聞界,2009(4).
[147] 周茂川.關注農民工——一個全新的報道領域[J].新聞戰線,2004(3).
[148] 馬純紅.行走在城市邊緣——對長沙市農民工閑暇生活的調查與思考[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149] 劉彥武.關注農民工文化生存[J].理論前沿,2005(17).
[150] 蔣國保.影響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礙分析[J].特區經濟,2005(12).
[151] 黃宏.試論手機媒體的負麵影響及控製[J].新聞記者,2004(5).
[152] 方曉紅.農村的變革與大眾媒介發展的互動關係[J].新聞知識,2003(1).
[153] 楊敦顯.媒介傳播和農民工利益表達[J].當代傳播,2005(6).
[154] 劉達.當前農村媒介生態分析[J].新聞界,2004(6).
[155] 劉曉平.都市類媒體對農民工形象的建構[J].青年記者,2008(12).
[156] 陳文高.當前農民工媒介鏡像批判[J].學術交流,2007(5).
[157] 哈布爾.從文化層麵關注教育問題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J]2002(2).
[158] 秦誌希,夏冠英,徐小立,劉建明.“媒介文化”研究筆談[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7).
[159] 陳雪虎.走向媒介文化研究[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160] 馬冬.文化批判視閾內的媒介文化[J].北方論叢,2006(5).
[161] 葛英.大眾傳播媒介的變化與學校教育[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4(2).
[162] 廣少奎.論大眾文化及其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3(9).
[163] 盧紅飆.論網絡文化與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1(6).
[164] 曹樹.大眾傳播媒體對教師權威的挑戰及對策[J].教育評論,2001(5).
[165] 班建武.教師媒體形象過度負麵報道的消極影響[J].中國教師,2007(2).
[166] 周萍.談教師的自我意識與教師的專業發展[J].教育與職業,2005(10).
[167] 嶽欣雲.“迷失”與“回歸”——試論教師自我意識對教師生命發展的作用[J].當代教育科學,2006(8).
[168] 周宗誠.大學教師社會角色論[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169] 宋廣文,苗洪霞.網絡時代教師角色的轉換[J].教育研究,2001(8).
[170] 胡正強.新聞傳播網絡化的傾向與危害[J].青年記者,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