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所樂—陳正如—陳爵—陳公兆—陳有本—陳清平—武禹襄。
全佑,楊式太極拳名家楊班侯弟子,習練太極拳以柔化著稱,架子斜中寓正、鬆靜自然,大小適中。推手時,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他根據自己的練拳感悟,在楊式小架太極拳的基礎上有所修訂。全佑之子鑒泉(1870~1942年),又名愛紳,從漢姓吳,自幼秉家學。民國元年(1912年),吳鑒泉在北京體育研究社教授太極拳,他對家傳的太極拳加以充實和修改,去掉重複和跳躍動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個鬆靜自然、架式緊湊、緩慢連綿、不縱不跳、長於柔化、獨具的新型拳術,人稱“吳式太極拳”。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汝信—陳大鵬—陳善誌—陳秉旺—陳長興—楊露禪—楊班侯—全佑—吳鑒泉
孫祿堂,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1912年孫祿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極拳名家郝為真。郝為真將自己所習太極拳心得傳於孫祿堂。1918年,孫祿堂將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爐,融會貫通,革故鼎新,創編了動作小巧輕靈,架高步活,柔緩圓活,轉換輕盈,運動方向變化多樣,步法進退相隨,運轉開合相接的太極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稱“孫式太極拳”。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所樂—陳正如—陳爵—陳公兆—陳有本—陳清平—武禹襄—李亦佘—郝為真—孫祿堂
等等,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我給你太極拳的拳經,
十三勢歌明朝萬曆年間山右王宗嶽
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需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尤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需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歎息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
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衝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包捶;
二換掃壓掛麵腳,左右邊簪莊跟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