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人聲沸野,一大堆人擠擠攘攘圍做一團。
不知情的熱鬧還以為這裏發生了什麼了不得的事,可等他們好奇的擠過去一看,一些人搖了搖頭笑著走開了,然則有更多的人猶如被釘住了,圍在裏麵不想走了。
在人堆的最裏麵一個老頭兒氣定神閑的坐在那裏,一張飽經風霜的臉上盡是皺紋,細細麻麻如蛛網一般,可他的一雙眼卻是清亮的,一點都不見渾濁。
他坐在一張小板凳上,麵前的地麵上赫然擺放著一副象棋!
沒錯,楚河漢界,紅黑分明,正是中華民族流傳了幾千年的鄉野遊戲——象棋!
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在我國古文獻中有好幾種有趣的傳說:一說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如元念常《佛祖曆代通載》說:“神農以日用星辰為象,
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
代之為機矣”。二說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如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
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三說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謝在杭《五雜俎》說:“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
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猶重車戰也”
。四說起源於戰國之時,《潛居類書》說:“雍門周謂孟嚐君:足下燕君,則鬥象棋,
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五說起源於北周武帝時,《太平禦覽》說:周武帝造象戲”明羅頎《物源》說:“周武帝
作象棋”。
但不管來源如何,現代的象棋真正定型還是在宋代。
根據宋人尹誅撰《象棋》及其他有關文獻的記述推斷,北宋流行的象棋活動大體有如下3種:
第一種:有將、士、象、馬、車、炮、車等32枚棋子。棋盤無河界,縱9路、橫9路。
第二種:有將、偏、稗、卒等棋子。棋盤有河界。局道有若幹格。這種象棋當時因不夠通俗,僅流行於士大夫階層之中,不為一般平民所好。
第三種:有32枚棋子,棋盤縱橫各11路。
上述第一種象棋至南宋時,增加了河界。此後,這種象棋在民間廣為流傳,並一直沿用下來。
象棋是真正的鄉野遊戲,比之圍棋,流傳麵更加廣泛,在民眾中的影響力也更加大。
一個鄉下的孩子,很可能終身不知圍棋是何物,但對象棋卻是絕對不會陌生的。
如果說圍棋是陽春白雪,象棋就絕對是下裏巴人,簡單,通俗,易學,而又包含了數不清的樸素真理。
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就有很多是來源於象棋。像常用來比喻一個人身處沒有回頭路的時候,就說他是過了河的卒子;還有一些更是成了成語諺語,如棄車保帥,如棋差一著,縛手縛腳等等,這些話原本是下棋的人的一些感觸,但流傳開來後,不會下棋的人也跟著用了。
一副象棋,不過區區三十二枚棋子,一邊十六枚,棋盤成九宮狀,縱橫都是九路,中間以河界分開,就這麼簡單的一個形狀,棋子在上麵卻能演變出千變萬化。
雙方對弈,初始子力完全相同,棋子擺放的位置也完全相稱,可以說雙方是完全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然則等開局後,你一步我一步的走上幾個回合之後,高下立判。多算者多勝,少算者少勝,不算者隻會憑運氣逮著對方的暈招兒偶勝。
象棋有好幾種玩法,一種是正兒八經的從頭下起,一般要經曆開局,中盤,殘局三個階段才算玩;第二種是讓子玩法,這種玩法一般是棋力相差太多的兩人為了拉近雙方的棋力差距而用的,有讓單馬的,有讓雙馬的,更誇張的是讓單車單馬單炮的;第三種就是殘局玩法了,一個人布陣,讓另一個人來破,頗有點三國中諸葛亮擺陣來讓司馬懿破陣的味道。隻是在象棋中,一般布陣的人都會讓另一人來選擇,紅棋黑棋任你挑,就看你有沒有本事看破自己的布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