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大夢先覺(1 / 1)

明朝嘉靖年間,沿海某縣發生了一件大案。此案之大,該縣縣史上絕無僅有。這絕對是一件轟動一時的驚天大案。此案一出,朝野震動,而案件查證與反查證過程中推演的故事及其結局,更讓人瞠目結舌。這案件絕對與幾千年來中國官場的為官之道有關,與人的私欲有關。

私欲過度就是罪惡,故事就從罪惡開始。

大夢誰先覺,英雄莫問出處。這關於罪惡的故事要由一位窮秀才說起。

秀才名叫李士林。

這一天,窮秀才李士林與幾個同年去縣城辦事,一到縣城,看到多處人們聚在一起,議論紛紛。說縣衙門抓了李家莊莊主李海平與他的徒弟共四十多人,對他們的指控是說他們犯了殺人搶劫大罪。搶的是畢家莊,殺四人,又砸碎了一隻準備獻給皇帝的青花瓷瓶。

四十多人麵臨著殺頭之罪。

可人們誰都不相信這是真的,原因是畢家莊的莊主畢元本是個惡霸!畢家莊莊子大,莊兵多,畢元本人人高馬大,武藝非凡,平常三五人,連近畢元的身都不要想,就是當時橫行的倭寇,也不敢到畢家莊去劫掠。

李家莊的莊主李海平偏去惹畢元。

李家莊莊子比畢家小,莊兵又少,李海平拿雞蛋去碰石頭?何況,李海平向來老實厚道,從不幹損人利己之事,更不要說違法妄為了。更何況李海平是十裏八村有名的厚道人!

如今,鐵案已成,李海平、李家莊四十餘條人命命懸一線。

走一路,李士林聽了一路的哀歎。百姓們已見慣了人間的不平事,隻是他們還可以哀歎。

畢元是何許人,一定是個冤案。但現在怎麼就定案了呢?這裏又有什麼重大的不可告人的密秘?

李士林與李海平是老相識,李士林見識過李海平的一身好武藝,李海平那口寶劍使開來是出神入化。但這人,隻做好事,他收徒,莊中習武者也不下五十人,那畢竟是倭寇橫行的時代,對莊戶人而言,如何保護自家田產不被倭寇劫掠,是個問題。

李海平怎能到畢家莊去殺人搶劫?李士林確定: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但縣衙門又怎麼認定李海平幹了此事?並把人都抓起來了呢?李士林斷定這一定是個冤案,幾個同年也都有同感。幾個窮書生,仿佛看見了眼前四十餘人的血,四十顆無辜的頭顱……

還好,迎麵是一座寺院,大家不約而同想到了進香祈福。

寺廟內許願的人很多,人們也在議論此事。

但見一秀才正在比比劃劃,指天罵地,說:“這真是千古奇冤!”

“幾十個人頭落地,可不是個小事,縣官他不會冤枉人吧?”旁有一人質疑。

“咳,現在當官的隻認銀子,那管什麼冤與不冤,審案時大刑侍候,屈打成招也不稀奇。”

聽著人們的議論,李士林更加心急如焚,他問幾個同年有什麼辦法救人。

諸同年一籌莫展,隻一人似有妙計,說的卻是:“李兄,你滿腹經綸,你應有辦法呀!”

李士林沉思默想了一會,不由悲愴,道:“李某年過四旬,屢考不中,是個無用之人。雖有韜略,總須為官做宰,方好為百姓謀福,我若為這一縣父母,必有辦法撤查清楚,不冤枉一個好人!”

“光有這一點還不夠,必須公正廉明,抗倭捕盜,除鹽霸打魚霸,還百姓一個朗朗青天,還世間一份天公地道。”一同年,應聲而語。

李士林看看他說:“這是自然。”接著又說:“咱們空有如此豪情,卻無報國之力,奈何?”

接下來,就是一片死寂,令人壓抑的沉默,是的,隻不過是幾個窮秀才而已,回天之功,若靠眼前這幾人,豈非笑談?為官掌權,方有說話餘地,而那官爺的座椅,離他們幾個豈是一個“遠”字了得……

臨末,還是李士林喚醒大家,諸生恭恭敬敬的給觀世音上了一炷香,各自心中默默祈禱,自不必說。

咳聲歎氣中,幾個窮書生回家了。誰知此一去,便使天地有造化重鑄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