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見司馬懿龜縮不出,也不著急,分命馬岱總督隴西三郡、吳班扼陳倉、張嶷守秦川,張榜安撫,興利去弊,開倉濟民,多予農具種子,準備來年春耕。關中隴西皆苦寒之地,政事被曹魏荒廢許久,今百姓得實惠,如旱田得甘霖,自是傾心歸附。
或有消息傳至鹹陽、武功等地百姓,皆有些人心浮動,尤其是武功,曾見楚軒所領漢軍之作為,皆心向往之,惹得司馬懿等人焦急不已,每日翹首盼望西羌消息。
卻說西羌高懸在安定之北,國王徹裏吉,自曹操時便與曹魏交好,年年入貢,手下有一文一武:文乃雅丹丞相,武乃越吉元帥。
時魏使齎金珠並書到國,先來見雅丹丞相,送了禮物,具言求救之意。雅丹引見國王,呈上書禮,稟道:“我與魏國素相往來,今司馬都督求救,且許和親,理合依允。”徹裏吉從其言,即命雅丹與越吉起羌兵五萬,來助魏國。
西羌兵與中原最大不同乃其戰車,外包鐵葉,內裝糧食軍器什物,或用駱駝或用騾馬驅馳,每到一處,羌兵便把鐵車首尾相連,隨處可結寨,車上遍排兵器,就似城池一般。因此號為“鐵車兵”。
二人辭了國王,領兵直扣安定。安定守將乃陳式,一邊報知馬岱,一邊引軍至定榆城迎敵。那西羌兵皆慣使弓弩、槍刀、蒺藜、飛錘等器,個個勇武,並不講求排兵布陣,是以看過去紛紛雜雜,皂旗亂舞。
陳式心下輕視,命部將馬操壓陣,引百騎以錐形陣強突羌兵,越吉元帥手挽鐵錘,腰懸寶雕弓,躍馬奮勇接戰。刀錘相交,火星四濺,戰不數合,蜀騎勢銳,越吉臉現慌亂,撥馬便回,陳式大喜,緊追不舍,刀影隻在越吉背後舞動。
忽見羌兵分在兩邊,中央現出鐵車,如一堵鐵牆,擋住陳式去路,兩旁更有兩路鐵車如潮湧一般,圍了過來,陳式始料未及,被裹挾在內。馬操見狀大驚,急引後軍欲衝突羌兵,救回主將,怎奈羌兵藏於戰車之後,弓弩一齊驟發,馬操不得進前,眼睜睜望著羌兵屠戮百騎蜀兵,連陳式亦被越吉一錘擊落馬下,五花大綁而去。
馬操急鳴金收兵,緊閉城門,以待援兵,西羌兵掌得勝鼓而回。馬岱率援軍來到,聽得馬操稟報,大吃一驚,引百餘輕騎躡行查看,見羌兵立寨之鐵車,或合或分,如臂使指,靈活異常,睹之良久,無破敵之策,隻得回城,急差人齎文報知諸葛亮。
諸葛亮聞報,召集眾人商議,馬謖眼睛放亮,隻道了句“戰機來矣”。李文有些驚異地看了看馬謖,畢竟是智謀之人,雖非帥才,卻是智囊。
諸葛亮微微頜首,問眾將道:“誰敢去退羌兵?”魏延、張苞諸將紛紛應道:“末將願往。”李文略一沉思,也立身道:“丞相,末將願往。”
諸葛亮溫和地笑了笑,言道:“諸將勇武,我心甚慰,量一羌胡,遣一上將足矣,鵬飛,你征戰勞苦,此功便讓與他人吧。”眼睛裏望著李文的都是愛惜之意。
李文臉皮微紅了紅,稟道:“非末將爭功,實乃應付羌兵,末將去最為便利。”說罷眼角瞥了下馬謖,諸葛亮心裏頓悟,是了,昔日成都之時,李文就曾勸說自己起用馬超、龐德,如能善加利用,正合馬謖所言戰機,司馬懿有大難矣。
當下再無猶豫,下令道:“眾將再勿爭執,就由李文引本部兵馬前去,郿城煩勞吳懿老將軍把守。”眾將皆嗟歎丞相用人偏愛過甚,軍功都被李文一人搶去了,唯馬謖、薑維、陳誌寥寥數人大約略知,並不言語。
李文引軍領著白亮、蒙奕、應龍、楚軒等人來到定榆城中,與馬岱相見,略敘前情,馬岱深施一禮,感激李文獻言之情,使得其兄馬超得以重展鴻鵠之誌,李文還禮,不願居功,遜道:“驃騎將軍乃世之虎將,國之庭柱,威名著於北方,能得以展翅翱翔,利於國家,此實陛下之意,丞相首肯,鵬飛不敢受此禮。”
馬岱知李文為人,便不再言此事,擺下宴席,為李文接風洗塵。次日陪同李文上高阜處觀看羌寨,見鐵車連絡不絕,人馬縱橫,往來馳驟,李文緊皺著眉,苦思許久,似乎覺著有些熟悉,卻又一時想不起為何熟悉。馬岱見此情形,喃喃勸道:“岱亦覺此軍無計可退,將軍不必著急,且回城慢慢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