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周瑜(1 / 3)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傑出的軍事家。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胸襟廣闊,人稱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圖進中原,不幸早逝。(

商務印書館《新華詞典》)

簡明傳記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征北戰,為打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後,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誌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並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我軍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為三國曆史上最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其後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並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

曆史上的周瑜胸襟廣闊,氣度寬宏。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地位卻比自己高,對他不服,多次當麵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他成為好友。《三國演義》描寫的心胸狹窄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不可當真;“三氣周瑜”當然就更是毫無曆史根據,周瑜最後是病逝於出征途中。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時也能聽出曲中的謬誤,因此史書記載民謠雲:“曲有誤,周郎顧”、“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演義形象

三國演義對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貶低,在此將演義與正史不同之處進行對比,以正視聽。

1

諸葛三氣周瑜:周瑜氣量寬宏根本不會被氣死,而且當時並未注意過諸葛亮。。。極少碰麵…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麵。至於周瑜病逝後,蜀國吊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2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孫權,演義描寫周瑜嫉妒諸葛亮是徹頭徹尾的捏造,三國演義之祖【三國誌平話】中借箭的是周瑜。

3賠了夫人又折兵:曆史上是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

4智激周瑜:純粹捏造,周瑜是東吳最有力的主戰派人士,正是聽了他的勸說才有了赤壁之戰。

5借東風:虛構,諸葛亮並未參與赤壁之戰,赤壁乃周瑜等東吳將領之功。

6荊州問題:實乃魯肅之計“聯劉抗曹”,把荊州借給劉備讓其發展以便共同對抗曹操,與諸葛亮和三氣周瑜無關,並且借荊州給劉備是周瑜去世之後的事情。

7

氣量狹小的周瑜:三氣周瑜純屬羅貫中為抬高他人而虛構,劉備評價周瑜“器量廣大”,程普評價周瑜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陳壽評價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邁、蘇東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麵,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生平詳述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高大英俊,“瑜長壯有姿貌”(

《三國誌?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周瑜誌向遠大,自幼刻苦讀書,尤喜兵法。他生逢亂世,時局不靖,烽火連延,戰端四起,於是總想廓清天下。

周瑜與孫策是摯友。當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家小移居舒縣。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有無通共。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很有聲譽。

孫堅死後,孫策繼承父誌,統率部卒。周瑜從父周尚為丹陽太守,周瑜去看望,時孫策入曆陽(今安徽和縣西北),將要東渡,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給他以大力支持。孫策十分喜悅,說:“吾得卿,諧也。”(《三國誌?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於是,二人協同作戰,先克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今安徽和縣東,當利水入江處)、當利,接著揮師渡江,進攻秣陵(今江蘇江寧秣陵關),打敗了笮融、薛禮,轉而攻占湖孰(今江蘇江寧湖熟鎮)、江乘,進入曲阿(今江蘇丹陽),逼走劉繇(參見孫策平江東之戰)。時孫策部眾已發展到幾萬人。他對周瑜說:“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陽。”(《三國誌?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於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陽。

不久,袁術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隨周尚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袁術發現周瑜有才,便欲收羅周瑜為已將。周瑜看出袁術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所以隻請求做居巢縣長,欲借機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經居巢回到吳郡(今江蘇蘇州)。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撥給他士兵兩

千人,戰騎五十匹。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替周瑜修建住所,賞賜之厚,無人能與之相比。孫策還在發布的命令中說:“周公瑾雄姿英發,才能絕倫,和我有總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陽時,他率領兵眾,調發船糧相助於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論功酬德,今天的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鍵時刻給我的支持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因廬江一帶,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義,於是孫策命他出守牛渚、後來又兼任春穀長。不久,孫策欲取荊州,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隨軍征討。周瑜、孫策攻破皖城,得到橋公兩個女兒,皆國色天姿。孫策自娶大喬,周瑜娶小喬。(注:大喬、小喬本姓橋,後橋、喬二姓不分,都作喬,通稱二喬,連他們的父親也被叫做喬國老。)孫策對周瑜說:“橋公之女,雖經戰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女婿,也足可慶幸了。”

接著進攻尋陽,敗劉勳,然後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臨終把軍國大事托付孫權。時孫權隻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傑散在各個州郡,他們隻注意個人安危去就,並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關鍵時刻,首先出麵支持孫權的是張昭、周瑜、呂範、程普等人。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禮對待孫權,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異議異動。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兵威日盛,誌得意滿,以為天下可運於掌。於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書責令孫權,讓他把兒子送到自己這裏來做人質。孫權亦是人英,當然不願如此受製於人,便召集群臣會商。臣下眾說紛紜,張昭、秦鬆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孫權本意雖不想送人質,但由於沒有得到強有力的支持,也有點舉棋不定。於是,他隻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麵前議定此事。周瑜立場堅定,堅決反對送人質,他給孫權分析利害說:“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之側時,地方不夠百裏。他的後輩既賢且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現在將軍您繼承父兄的餘威舊業,統禦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為什麼要送質於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也就必然受製於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數仆從、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建功業稱孤道寡相提並論呢?為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義,整飭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那麼玩兵如玩火,玩火必*,將軍您隻要靜待天命即可,為何要送質於人呢?”

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裏。孫權的母親也認為該這樣做,她對孫權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隻小一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該把他當成兄長才是。”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

周瑜越來越得孫權的信賴,而他也越發竭誠盡智,為孫氏集團的崛起奔波勞碌,不辭辛勞,說得上忠貞不二。《江表傳》記載,曹操曾派人去遊說,想使周瑜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蔣幹。

蔣幹儀容過人,很有才氣,善於辯說,江淮人士,無人能比。這次受命後,他頭戴葛巾,身著布衣,裝作閑遊,去見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來意,出來迎接,劈頭便問:“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遠涉江湖,替曹操來做說客!”蔣幹被周瑜開口便道破機關,頗為尷尬。勉強自解:“我和您本是州裏鄉親,這次來,不過是來拜訪您,順便看看您的部隊罷了。您卻說我是說客,豈不過分?”周瑜笑道:“我雖不及夔與師曠,稱不上知音,但聞韶賞樂,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於是請蔣幹進入營帳,擺設酒宴,盛情款待,酒罷,對他說:“我有軍機密事,您先到外麵客館住下,等事辦完,我去請您。”三天之後,周瑜又把蔣幹請人營中。這次,先領著他遍觀軍營,檢視倉庫和軍資器仗,然後,仍然置酒高會。席間,周瑜向蔣幹展示了自己的侍從、服飾珍寶,並對他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義,內結骨肉之親,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即使蘇、張更生,酈叟複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堅決,蔣幹也就無話可說,隻好微笑。

蔣幹回見曹操,對曹操說,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詞說他不動。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斬其首領,俘萬餘人。江夏太守黃祖遣部將鄧龍率數千人入柴桑,周瑜率軍擊之,生俘鄧龍。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進而想統一全國,第一個戰略目標便是荊州。時劉備中原逐鹿失敗,正寄居在荊州劉表那裏。孫權也早看中了荊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討江夏,周瑜為前部大督都,打敗了盤踞在那裏的黃祖。

曹操恐孫權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舉揮師南下。時劉表病死,劉琮不戰而降。劉備力孤,無法與曹操爭衡,率眾南逃。

曹操順利占領荊州,收降劉琮的八萬人馬,擁有大軍數十萬,實力陡增,驕橫益甚。揚言要順流而下,席卷江東。行前,曹操寫信給孫權,信中說:“我奉旨南征,劉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訓練了大軍八十萬,準備與您會獵江東。”

在這嚴重的局勢麵前,東吳的謀臣將士十分驚恐。孫權召集他們商討對策,以張昭為首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應該“迎曹”。他們說:“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隻有魯肅等少數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轉局勢。魯肅建議孫權把周瑜從外地召回。

周瑜一歸來,便力挽狂瀾。他針對“迎曹”派的觀點向孫權指出:“不然。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三國誌?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孫權聞言大喜,對周瑜說:“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國誌?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當夜,周瑜為了堅定孫權的信心,消除他的疑慮,又單獨進謁。他對孫權說:“大臣們一見曹操的戰書上寫有水步兵八十萬,心中恐懼,也不認真推測一下虛實,就提出了降敵的見解,這是沒道理的。現在,我們可以認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帶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萬,而且是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之眾;收降劉表的人馬,最多不過七、八萬,而且這部分人尚心懷觀望、懷疑,並未一心一德。曹操統禦著這些疲憊病弱、狐疑觀望的士兵,人數雖多,何足畏懼?我們隻要有精兵五萬就完全可以戰勝他。請您不要遲疑,不要有所顧忌。”

孫權聽了,大受感動,拍著周瑜的背說:“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張昭等人,顧惜家人妻小,隻為小我考慮,真讓我失望。隻有你與魯肅的看法跟我一致,這是老天讓你們二人來輔助我的!五萬人,一時難以湊全。但我已選好三萬人馬,船隻糧草和各種戰具也已準備妥當,你和魯肅、程普馬上就可以帶兵出發。我會繼續調發人眾、糧草,做你的後援。你能一戰破曹,當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來找我,我將與曹操決一死戰!”

時劉備欲率軍渡江,與魯肅在當陽相遇,共圖計策,劉備於是進住夏口,派諸葛亮謁見孫權,孫權與劉備遂結成聯盟,共同抗曹。

孫權任命周瑜為左督,統軍三萬。程普為右督,魯肅為讚軍校尉,協助周瑜。周瑜和劉備部隊會師,沿江而上,與曹軍在赤壁相遇。曹軍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氣低落。剛一接戰,立即敗退,隻好駐紮在江北,想等冬天過後,第二年春天再戰;周瑜所部,初戰獲勝,士氣振奮,駐紮在南岸。

曹營將士,好多人不習水性,為了克服這一弱點,曹操下令把戰船用鐵索鎖在一起,上麵鋪上木板,連接成水上營寨,以便利行走。他自以為得計,稱這些船為連環船。

看到這種情況,周瑜部下老將黃蓋獻計:“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三國誌?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周瑜認為黃蓋說得有理。便選蒙衝鬥艦數十艘,裏麵裝滿柴草,澆上油脂,外麵用帳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準備。

黃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信中說:“我世受孫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為人當識時務。孫氏要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與中原百萬之眾對抗,眾寡懸殊,勝負已定。江東士吏,不分賢愚,均知此理。隻有周瑜、魯肅執意如此。”他還在信中表示:“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

周瑜選擇了一個刮東南風的夜晚,命令黃蓋帶領數十艘戰船(每一戰船後拖一隻小船,以備放火人員後退時使用),乘風向曹營進發。曹軍以為黃蓋真來投降,毫不防備,隻是指點觀看。船隊行到距離曹軍水寨一裏左右,黃蓋下令各船同時點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三國誌?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