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是我國20世紀30年代蜚聲文壇的有獨特創作風格的女作家,當時她與呂碧城、石評梅、張愛玲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她的感情和命運很坎坷、悲苦,才情和文學創作的能量卻是巨大的,在31年短暫的生命中,她卻創作出大量經典的文學作品,不僅在當時受到魯迅、矛盾等大家的讚賞,在後來也受到文學研究者和讀者的推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她的文學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她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當代女作家之一”。
1911年,蕭紅出生在哈爾濱附近的呼蘭鎮一個富裕的家庭,原本她可以過上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父親卻對她冷漠無情,家裏隻有祖父很喜愛她,經常帶她到後花園玩耍。
蕭紅還在讀書時,父親就將她許配給呼蘭縣駐軍邦統汪廷蘭的兒子汪恩甲。蕭紅初中畢業後,祖父也撒手歸西了,蕭紅因為不滿父親包辦的親事,逃到北京求學,因為沒有家裏的資助,無法在北京生活,隻得重回老家,被家人囚禁。後來,她逃出家門,在哈爾濱流浪。因為實在無法生存,隻得去找未婚夫汪恩甲。兩人在東興順旅館同居,半年後蕭紅已懷有身懷,汪恩甲說是回家籌錢,結果一去不返。
蕭紅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寫信向《國際協報》求援,得到蕭軍的幫助。兩人因為文學很快擦出愛情的火花,開始共同生活。在蕭軍的鼓勵和幫助下,蕭紅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棄兒》,隨後陸續在報刊上發表多篇作品,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之路。
蕭紅因為文學結識了很多左翼作家,也因此引起了特務機關的注意,她和蕭軍最終輾轉來到青島。在青島,蕭紅創作了中篇小說《生死場》,在文壇引起轟動。後來,她和蕭軍到了上海,魯迅在文學創作上給予他們指點,並在生活上給予他們幫助。在顛沛流離終結的時候,兩人的關係因蕭軍的婚外情而日趨緊張,在朋友的勸說下,兩人決定分開一段時間,蕭紅去日本療傷。
蕭紅回國後,因為戰事原因,與蕭軍一起撤到武漢,在這裏結識了青年作家端木蕻良。此時,蕭紅開始創作《呼蘭河傳》。時間進入1938年,蕭紅和蕭軍的關係徹底破裂,而此時她已經懷上蕭軍的孩子。當年4月,蕭紅和端木蕻良結婚,因為日軍逼近武漢,端木蕻良去了重慶,蕭紅輾轉漢口、江津等地,最終也抵達重慶。
年底,日軍對重慶進行轟炸,肺病加重的蕭紅和端木蕻良商議後,決定去香港避難。在香港,蕭紅完成了小說《呼蘭河傳》,而此時她的肺病更加嚴重,在病中她創作了最後一篇小說《小城三月》。1942年1月22日,蕭紅在香港病逝,享年31歲。
蕭紅坎坷曲折的經曆、看待生活的獨特方式和對人生的獨特的視角,都形成她小說的主要特點。蕭紅以先覺者的姿態觀照現實的苦難人生,把悲涼感融入筆下人物當中,傳達出了對於生命的普泛而深遠的關注。她的小說不僅具有故事情節,而且有富有情致的場景和詩化的細膩描寫。本書選錄了蕭紅四篇經典作品——《小城三月》《手》《馬伯樂》《呼蘭河傳》,讀者可以很好地了解蕭紅和蕭紅作品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