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胃脘痛
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發生的疼痛為主證,伴有噯氣、吞酸、腹脹等表現的一種病證。多見於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胃神經官能症。此外還可包括部分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病等而引起的上腹痛。
辨證論治
脾胃虛寒
症狀胃脘隱痛怕冷,喜按喜熱飲,饑時疼痛加重,得食則疼痛減輕,嘔吐清水,食欲不振,麵色萎黃,神疲乏力,肢冷便溏,舌質淡胖,舌苔白滑,脈細弱。治則益氣建中,溫陽祛寒。
處方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9g、白芍9g、桂枝6g、炙甘草6g、生薑2片、紅棗4枚,飴糖30g衝人。水煎服。
加減若見麵黃肢楚,加當歸9g;食少氣脹加橘皮6g、雞內金6g。
肝胃不和
症狀胃脘脹滿,攻撐作痛,痛連兩脅,或痛無定處,因精神情誌變化而發作或加重,泛酸水,噯氣,苔薄,脈弦。治則柔肝理氣,和胃定痛。
處方金鈴子散加味。白芍9g、蘇梗9g、金鈴子6g、延胡索9g、香附6g、橘皮6g、半夏6g、旋覆花6g、煆瓦楞15g、雞內金6g、砂仁1.5g(後下)。水煎服。
加減口苦微幹加焦三梔6g、天花粉9g;嘈雜吐酸加黃連1.5g、吳茱萸1g。
氣滯火鬱
症狀胃脘疼痛、嘈雜吞酸,或泛吐酸、苦水,口幹而不欲飲,胃中有灼熱感,苔薄黃膩,脈弦。治則柔肝和胃,辛開苦降。
處方戊己丸合橘皮半夏湯加減。吳茱萸1.5g、黃連15g、白芍9g、川楝子6g、橘皮6g、半夏6g、旋覆花9g、煆瓦楞15g、雞內金6g、綠萼梅6g。水煎服。
加減便秘加麻仁12g、望江南12g;瘀血內阻、疼痛如刺者,加五靈脂9g、蒲黃9口上消化道出血,加生大黃處、地榆飧、槐花9g。
虛寒夾瘀
症狀上腹痛、脹,噯氣,遇寒加重,得熱則舒;齒齦及上下唇係帶周圍黏膜紫色或暗紫色或暗紅色,舌淡帶暗紫,脈細弱。治則補氣溫中,活血化瘀。方黃芪30g、桂枝10g、細辛3g、吳茱萸3g、丹參30g、川芎10g、當歸10g、赤芍10g、桃仁10g、紅花10g、三棱10g、莪術10g、蒲黃10g、烏藥10g、丹皮10g、甘草6g。水煎服。
加減如胃內除炎症表現外,還有黏膜隆起,粗糙不平者,加炮山甲10g、王不留行10g、白花蛇舌草10g;如炎症區黏膜有缺損、糜爛者,加蒲公英10g、生地10g、澤瀉10g、半夏10g、銀花10g;如檢出幽門螺杆菌者,加黃連6g、大黃10g;如黏膜見重度大腸型腸腺化生者,加柴胡、黃芩、連翹、知母、製川軍及玄參各9g。
第二節 嘔吐
嘔吐又名吐逆,是指食物或痰涎等由胃中上逆而出的病證。凡感受外邪、食滯,或痰飲內停,或情誌失調,肝氣犯胃所致者多為實證;凡病後胃氣虛弱,或胃陰不足而發生者多為虛證。多見於急性胃炎、賁門痙攣、幽門痙攣或梗阻、消化性潰瘍、肝炎、胰腺炎、膽囊炎、神經性嘔吐等。
辨證論治
實證
外邪犯胃
症狀突然嘔吐,惡寒發熱,頭疼身痛,胸悶懊儂,中脘疼痛,腹瀉稀便,苔白膩,脈浮。
治則疏邪解表,芳香化濁。
處方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9g、紫蘇9g、厚樸6g、製半夏9g、陳皮6g、茯苓9g、大腹皮9g、白術9g、生薑3片、雞內金9g、山楂9g。水煎服。
加減表邪偏重者,寒熱無汗,加防風、荊芥;嘔吐而兼心煩口渴者,加黃連、佩蘭、荷葉。
飲食停滯
症狀嘔吐酸腐,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得食吐甚,吐後舒暢,大便穢臭而溏或秘結,舌苔厚膩,脈滑有力。治則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處方保和丸加減。神曲9g、山楂9g、萊菔子9g、製半夏6g、陳皮6g、茯苓9g、連翹6g、竹茹9g。水煎服。
加減積滯較多,腹滿便秘者,加大黃、枳實;脾虛便溏者,加白術、伏龍肝。
症狀嘔吐清水痰涎,脘悶不食,頭暈心悸,苔白膩,脈滑。治則溫化痰飲,和胃降逆。
處方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製半夏9g、茯苓9g、生薑紐、陳皮紐、白術、桂枝9g。水煎服。
加減痰鬱化熱,口苦胸悶,苔黃膩者,加竹茹、黃連。
冬肝氣犯胃
症狀嘔吐吞酸,噯氣頻,煩悶不舒,苔薄膩,脈弦。
治則舒肝和胃,理氣降逆。
處方半夏厚樸湯合左金丸加減。製半夏9g、製厚樸9g、紫蘇梗9g、茯苓9g、黃連3g、吳茱萸3g、生薑6克。水煎服。
加減若口苦嘈雜、便秘者,加大黃、枳實;熱象較甚者,加竹茹、山桅。
虛證
脾胃虛寒
症狀飲食稍不慎,即易嘔吐,或勞倦後困憊無力,麵色胱白,喜暖惡寒,四肢欠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膩,脈濡弱。治則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處方理中湯加味。黨參9g、幹薑9g、半夏9g、白術9g、茯苓9g、炙甘草3g、陳皮6g、砂仁3g。水煎服。
加減嘔吐清水加吳茱萸6g、伏龍肝30g;四肢逆冷者加製附片9g、肉桂3g。
胃陰不足
症狀嘔吐頻作,或時作幹嘔,口燥咽幹,似饑而不欲食,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則滋養胃陰,降逆止嘔。
處方麥門冬湯加減。黨參9g、麥冬9g、製半夏9g、炙甘草3g、粳米15g、大棗4枚。水煎服。
加減口渴引飲者,加玉竹、天花磁、蘆根;便秘者,加生地、火麻仁、瓜蔞仁。
第三節 呃逆
呃逆是膈肌的不自主的間歇性、痙攣性收縮所引起的病證。多由於空氣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內,通過關閉的聲門裂而產生急促的聲音。本病證多見於正常人(如吸人冷空氣時)及某些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患者。
辨證論治
實證
胃中寒冷
症狀呃聲沉緩有力,膈間及胃脘不舒,得熱則減,受寒則重,食欲減退,口中和而不渴,苔白潤,脈遲緩。
治則溫中祛寒止呃。
處方丁香散加減。公丁香4.5g、柿蒂9g、高良薑9g、刀豆子9g、炙甘草3g。水煎服。
加減寒偏重者,加吳茱萸、肉桂;脘悶噯腐者,加厚樸、枳實、陳皮、半夏、茯苓。
胃火上逆
症狀呃聲洪亮,衝逆而出,口臭煩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苔黃,脈滑數。
治則清降泄熱止呃。
處方竹葉石膏湯加減。竹葉9g、生石膏30g、麥冬9g、沙參9g、半夏9g、生甘草3g、粳米12g。水煎服。
加減便秘、脘腹痞滿者,加生大黃、元明粉各9g。
氣機鬱滯
症狀呃逆連聲,情誌不暢可誘發或加重,胸悶,納減,脘脅脹悶,腸鳴矢氣,舌苔薄白,脈弦。
治則順氣降逆。
處方五磨飲子加減。烏藥9g、沉香3g、枳殼9g、木香3g、檳榔9g、丁香4.5g、代赭石15g、川楝子9g、廣鬱金9g。水煎服。
加減氣鬱化火者,加黃連、山梔;氣逆痰阻者,加旋覆花、陳皮、半夏。
虛證
脾胃陽虛
症狀呃聲低弱,氣不得續,麵色蒼白,手足不溫,食少困倦,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治則溫補脾胃,和中降逆。
處方理中丸加味。黨參9g、白術9g、幹薑3g、炙甘草允、吳茱萸3g、丁香3g、刀豆子9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