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方發達國家,德國給我的記憶是從2006年世界杯開始的,在喧鬧激越的球場之外,德國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即使在世界杯期間,德國公民依然享受著安靜和不被幹擾的自由,這和我們所習慣的舉國體製是明顯不同的;而關於自己在柏林遠郊和德國前總理科爾的邂逅、聯邦副議長借車會晤外國高官、德國前總理施羅德被追繳乘機費等等文字,可算是親身體驗了德國成熟公民社會對於公權力的有效製約;其他關於在德國生活的點滴,比如德國的野生動物幾乎不懼怕人類,可算是初到異地對德國社會的環保意識、德國人的勤勞和認真及德國普通民眾的善良等美好事物的由衷認可。然而事情總會起變化,隨著時間的流逝,德國人對於中國的莫名優越感、德國人強加於中國和中國人身上的種種偏見,以及中德政府、民眾之間的猜忌和不信任等等,越來越以一種清晰的文化衝突、日常瑣事的形式日積月累於每一個生活在德國的中國人心間,於是我意外地在德國體驗了一把憤青的感覺,“憤青是怎樣煉成的”這個名錄下的14篇短文,記錄了2007年中德之間的“黃色間諜”事件、奧運會火炬傳遞受阻德國華人華僑抗議示威等事件,並使我由衷相信“出國之後更愛國”並非杜撰……總之,這些文字記錄下了我作為一名駐外記者在德國的經曆,以及對這些經曆的思考,我的體會是:正是思考使經曆成為個人財富。
有很多人需要感謝:那些熱情的跟帖網友,無論讚揚也好、揶揄也好、批評也好,都是寶貴的支持,而這種支持是我在海外堅持寫作的強大動力;前駐德國大使馬燦榮先生是德國通,殫精竭慮為國家服務多年,在中德外交界享有崇高的聲譽,大使慷慨為本書作序,足見對年輕人和後學的厚愛和支持;朱曉悅先生在我任駐外記者期間在駐德使館做新聞官,平日裏就耳提麵命使我獲益匪淺,此次承蒙老朱熱情賜稿,得以重溫許多溫馨的場麵;其他的還有很多需要感謝的尊長、朋友或者同事,在此也一並致意了。同時感謝中國民主法製出版社逯衛光、翟琰萍二位編輯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黃成
2011年3月31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