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諤的貓與機器抉擇》一直是偏於理論,就連周小同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與其說它是一本嚴肅的科學理論著作,倒不如說是詼諧幽默的科普讀物,因為書中很多的東西,都隻是周小同提出來的理論,而這些理論在當時尚未通過科學驗證。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他將初稿交上去的時候,很多人認為他不過是異想天開,甚至有人譏諷他不如改行當小說家算了。
可這個時候,他突然聽到整個人工智能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理論上,心中的震驚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他努力壓住心中的激動,問道:“怎麼樣將量子抉擇在現實技術上實現的?”
他的理論的關鍵就是在於量子選擇,如果無法進行量子選擇,就不會出現隨機變量,數據庫也不會因為一連串的隨機變量積累而產生質變。
就像人類的成長偶然條件的疊加,宇宙的形成也同樣是偶然性的疊加。從數億年前宇宙從奇點開創至今,生命的出現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偶然事件的積累,才得到的結果。
正是因為如此,周小同認為智能型機器人從創造到完善,也需要偶然性積累,需要不斷突變積累。
即,不定向的量子選擇就是它的進化過程。
用簡單的話來形容他的過程,當機器第一次運行算法之後,將其經過量子選擇後的所有過程記錄下來,並儲存在存儲器當中。
A。I。從第一次運行算法開始,每一秒都可以計算上億次,日積月來之下,沒有人知道從第一次開始到現在,A。I。到底積累多少偶然性變量。
也正是因為量子選擇,沒有人能夠確定每一種算法它到底運行的哪種結果,哪怕給予同樣的輸入條件,在相同的算法下,也無法知道它的結果到底是什麼。
當這些偶然性變量不斷疊加之後,時間和數量會自動修正它所產生的錯誤。就如同地麵上流淌的水滴一樣,終有一日,它會彙合成江河湖泊甚至是汪洋大海。宇宙出現生命,用了150億年,人類擁有智慧用了300萬年,而羲和從第一次量子選擇開始,到她擁有自己的智慧,用了三年。
華科院之前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不停地用人類外力來修改羲和的參數,讓她的智慧從植物層次成長為動物層次,再從動物層次成長為幼兒、童年,再到少年層次,最終擁有一位成年女性的思維。
所以才說,量子選擇是至為關鍵所在。
但如何讓機器在運行算法的時候,進行量子選擇,這個問題連周小同自己在書中都沒有提出有效的辦法。
他很好奇,華科院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量子選擇的關鍵就是那塊巨大的水晶。”趙雲海解釋道,“它的原理我不清楚,但我看過它的運行過程。當粒子加速器將高能粒子射入水晶當中,便會和水晶當中的粒子發生碰撞,並產生兩道弦波。”
“如同楊氏雙縫幹涉實驗一樣,兩道看不到的弦波相互幹擾,使得光線通過水晶之後,會隨機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我們將其中一組命名為1,另一組命名為0,這樣就和計算機的馮諾依曼體係完美的契合在一起。”
周小同聽著,產生了疑惑:“每一道算法的進行都要經過這裏水晶,耗費的時間、能量以及計算力都會成指數爆炸的形式增加。”
“所以才有了那台核心計算機。”趙雲海說道,“華科院和中科院聯合在一起,開啟了機器紀元的大項目,智能生命隻是其中一項,由華科院負責,而另外一項就是銀河三號超級計算機的建設,由中科院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