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防禦對方,做個無懼無畏的對手(1 / 3)

慧眼識人,躲防暗箭傷害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習慣戴著各種麵具偽裝自己,想要一眼就把別人看透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善於識人是一門藝術,俗話說,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要想在生活和事業上不受暗箭所傷,就必須練就慧眼識人的能力

唐朝時,有一位名叫嚴挺之的太守名望非常高,為此深得唐明皇的喜愛,皇帝想要委以重用。權臣李林甫看在眼中,急在心裏,他害怕嚴挺之被重用後威脅到自己的權位。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把嚴挺之的弟弟找來,拍著他的肩膀非常和善地說他和嚴挺之之間的關係如何好,並且當麵保證要舉薦他做員外郎。然後他話鋒一轉:“皇上非常看重令兄,我們要想辦法把令兄調回京城,這樣才能讓皇上更加器重他。”

嚴挺之的弟弟聽到這些話,仿佛喝了迷魂湯一樣,渾身輕飄飄的,趕緊詢問有什麼好辦法。李林甫故作沉思狀,想了半天才說:“不如這樣,你給令兄寫一封信,讓他寫一封呈文,說患有風濕病,希望能到長安就醫,剩下的我自會代為籌辦。”

嚴挺之接到弟弟的書信之後,信以為真,便寫了一封“起調回京就醫”的呈文。李林甫收到這封呈文之後,立即參見唐明皇,說嚴挺之年事已高,又患了風濕病,走路不方便,不如給他一個清閑官職做做,到氣候比較好的地方修養,也正好顯示聖上對臣下的體貼。唐明皇聽了之後準奏,把嚴挺之調到了洛陽,做了一個隻領薪水卻不管事的閑官,連太守也沒得當了。

嚴挺之之所以落得這樣的下場,是因為他不懂得識人,分不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應該相信,誰應該遠離,才會被暗箭所傷。

由此看來,慧眼識人,躲防暗箭傷害,這裏的“人”實際上指的是小人,因為君子是不屑於背後暗箭傷人的。想要一眼看出誰是小人,誰最有可能背後發射暗箭,必須要了解小人的特點。

第一,小人見不得別人過得比自己好。在很多時候,小人能發現美好的東西,甚至比別人更敏銳,但是他們不會把別人身上的好看成理所當然,發自內心地讚美。他們兩眼緊盯著對方身上的好,一有機會就忍不住去搗亂,去破壞。

第二,小人見不得權力。不管在什麼環境中,小人的注意力總是會被權力吸引。在旁人看來根本走不通的地方,他們也能想方設法地繞過去。在表麵上,他們總是千方百計為當權者著想,實際上隻是為了當權者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贏得更多的利益。這類人通常會為了自身利益而選擇效忠的對象。

第三,小人通常不怕麻煩。在生活和工作中,小人覺得越麻煩越容易把事情搞混,隻要自己不怕麻煩,對方一定會怕麻煩進而退讓,這樣一來,也就爭得了最大的利益。所以這類人總是會想方設法地把事情鬧大,以從中取利。

第四,小人辦事效率通常會很高。一般來說,小人做事情不講規範,急於辦好辦成,再加上各種明明暗暗的手段,所以辦起事來通常遇不到什麼阻力,能夠迅速地把事情搞定。

第五,小人一般不會放過被傷害的人,通常會“痛打落水狗”。小人在本質上是膽小的,雖然在行動時不計後果,但是卻怕事後遭受報複。所以他們通常會對被傷害者毫不留情,讓對方喪失報複的能力。

第六,小人還愛博取同情。一般來說,小人的膽子比較小,需要相應的掩飾,把自己裝扮成弱者,造成一種弱得不能再弱的假象。他們往往會讓別人認為自己是弱小的,在別人輕視自己的時候做一些小動作,但往往這些小動作的殺傷力是巨大的。

第七,小人很善於用謠言製造氣氛。小人暗箭傷人慣用的伎倆就是製造謠言,一來擾亂別人的心態,製造困擾,二來以此製造輿論壓力,讓對方陷於被動挨打的處境。小人通常會把謠言編造得合乎情理,富有煽動性,以煽動不明真相的人行動,達到自己見不得人的目的。

了解了小人身上的幾個特點,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類似之人時,就要特別留心注意,躲避暗箭傷害。

首先,一旦確定麵對的人是小人時,要盡量遠離。不要和這些人過多地糾纏,以免最後被暗箭所傷。

小人之所以是小人,不在於他們有多麼凶殘,而在於這類人心胸狹小,睚眥必報,暗箭傷人,讓人防不勝防。你一句無心的言語可能會讓小人誤認為是在諷刺他們,給自己招來意想不到的麻煩;你的某些行為會深深地刺激他們,招致他們的嫉恨……如此種種,真可謂步步驚心。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在看清他們真麵目的時候走得遠遠的呢?

其次,即使不得不打交道,也要時時提防小人,不要輕信對方的承諾和言語。

有時候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你不得不和小人打交道。在工作之外你最好不要和他們產生交集,堅持“隻談工作,不言其他”,要把工作和生活嚴格地區分開來。

另外,不要輕信對方的言語,更不要對他們的承諾抱有任何的幻想。這類人說出來的話通常是為了給自己裝門麵,至於信用問題,他們是從來不會考慮的。假如你真的相信了,那麼最終的結果往往是上當受騙,甚至成為他們利用的對象。

總之,我們要了解小人身上的特征,在遇到這類人時才能刻意地保持距離,不至於防不勝防,被暗箭所傷。

心理點睛

慧眼識人,不能隻看到好人,更應發現小人。當我們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做到發現小人,遠離小人,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會少遭受暗箭的傷害。

“隻說三分話”是一種智慧

中國有句俗話,“逢人隻說三分話”,意思是和別人說話時,不要把話全部說出來,最好保留一部分。也許有人覺得這樣做不光明磊落,認為人要是行得正,坐得直,又有什麼不能和別人說的,何必隻說三分話?但是這些人不知道的是,一旦我們將心事隨便說出來,那麼身上的弱點也會隨之暴露在別人麵前。

隻說三分話,給自己留下餘地,進可攻,退可守,是一種智慧。在現代社會中,逢人隻說三分話,的確是一種智慧的處世方法,三分或者可以略微變通一下,成為五分、六分、七分、八分,甚至九分,但是大可不必十分。要知道在人際交往中,多少在心中保留一點,總比什麼都照直說出來好。大多數人愛聽好話,再好的感情,假如你說出來的句句話都讓對方覺得不順耳,那麼你們之間的交流自然也就變淡、消退了,代之的是厭惡,甚至反目成仇。誰會喜歡一個一開口就沒有一句好話的人呢!

當然,逢人隻說三分話,不是不能全說,而是沒有必要說的話就不要說,那些會做人的人,說話圓滑而保守,不必說的則不說,這絕不是說這類人不誠實,有多狡猾,而是一種單純的說話技巧,一種做人的智慧。

說話無非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地,三是時。說話要看對象,非其人不說,也要看時機,時機沒到,即使麵對那個人,也不要說。當然,即使時機和人都對,但是地方不適合,也不要強說,不然效果會大打折扣。

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人心裏放不住話,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往往是立即就四處傳播。要知道,禍從口出,說得多了,很多是非就會纏繞在你身上,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說話留三分,讓自己在交談中留有餘地,避免說得太多而暴露自己的弱點,讓對方抓住把柄,或者觸及到對方的忌諱,招致對方的反感。

隻說三分話,還能留給別人一種懸念和猜測的空間,不僅能保護自己,而且還會給自己掙來機會。

王淑華是一家公司的銷售人員。上周公司銷售部討論一個策劃案,因為這個策劃案涉及的銷售額巨大,所以公司高層非常重視。公司總經理親自到銷售部參加策劃會,並在會前下了死命令,“隻許成功,不能失敗”。

之前公司已經有了兩個比較中意的策劃案,但兩個案子各有利弊,一時間難以取舍。總經理要求每個參會人員都要談一談對兩個策劃案的態度,大家依次發言,不外乎兩種聲音:讚同A策劃案和讚同B策劃案。輪到王淑華發言的時候,她不慌不忙地說:“我覺得這兩個案子各有各的優點,也各有各的缺點。”

“你這話不是等於什麼也沒說嗎?”王淑華剛剛講完,總經理的聲音就響了起來。周圍的同事都為王淑華捏了一把汗,因為案子的優缺點大家都知道,聽總經理這口氣,是對王淑華不滿了。

“我想,一個綜合了兩個方案優點的新策劃案會更好……”王淑華並沒有繼續說下去,她聰明地隻說了三分話,留下了七分懸念。一時間會議室變得非常安靜。總經理沉思片刻,當場拍板,讓王淑華接手,在原來兩個策劃案的基礎上整合一個新的策劃案。

王淑華在會議上並沒有把話一口氣說盡,表明自己有能力重新製定一個完美的策劃案,她隻說出了設想——綜合了兩個方案的新策劃會更好。這樣一來留足了懸念:好是好,但是誰來做?總經理自然而然地會想到說這話的人——王淑華,於是,她不但扭轉了局勢,更掙來了難得的表現機會,雖然有壓力,但是更有動力。

另外,隻說三分話,還是保守秘密的一種方式。許多人心裏麵藏不住秘密,習慣把心中的事情都說出來,甚至不看對象、場合和時間,見到什麼人都“掏心窩子”。其實,跟別人傾訴並沒有什麼,好的說出來一起分享,壞的說出來一起承擔,但是切忌“隨便”說,因為在你麵前的每個傾聽對象都是不一樣的。在說心裏話的時候,一定要有心機,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千萬別說。

向別人傾吐心事時,要慎重思考,因為傾訴會泄露一個人心靈上的脆弱麵。這種脆弱麵會讓周圍的人重新認識你,也許有人會欣賞你的勇氣,但是也有人會因此瞧不起你。最糟糕的情況是,你脆弱的一麵被別人掌握並利用,成為你和別人爭鬥中的把柄或者致命傷。雖然上麵的情況並不一定會發生在你的身上,但是你卻不能不加以提防。

聰明人在和別人談話時,會掌控說話的分寸,使得局麵向對自己有利的一麵發展。說一些沒有多大牽扯的心事,善於傾聽別人的心事,這樣一來,對方會受到鼓勵而多說,你知道的也就越多。少說多聽,一來可以讓你保持一種防守姿態,二來可以引導對方多說,如此一來,整個談話的進度豈不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