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與現實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通常的看法是人所想、所願與現實有所不同。這個問題有時是兩難的抉擇,有時是現實的結果不是我們所願的,有時是一種改善現實的理想。這認識上產生的偏差是在所難免的。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偏差,人在認知方麵開始趨向於傳統、現實,類似於人不敢嚐試所謂的危險、脫離現實、特立獨行的想法,也就是害怕犯幼稚、失敗的錯誤。這可能是明智,也可能是缺乏開拓性;也是使人有時會陷入迷茫之中的原因,仿佛除了遵循傳統、現實、簡單、既定的原則,別無他途。

在傳統領域變得成熟不難,難的是在超前、未知領域想要變得成熟,這就一定要有所嚐試。拿破侖可謂人類曆史上文治武功一流的人物,在英法海戰中屢戰屢敗的他,遇到了美國發明家富爾頓。富爾頓向他建議:把戰艦的桅杆砍斷,撤去風帆,裝上蒸汽機,把木板換成鋼板。可是這位偉大的軍事家、思想家,麵對這個至關重要的陌生問題時卻想,船沒有帆還能走嗎?木板換成鋼板會不會沉沒?拿破侖眉頭一皺,把富爾頓轟了出去。

拿破侖是個全能型的人物,他的拿破侖法典足以使他列入一流思想家的位置,他的武功也是有時代價值的。他征服的不僅僅是一些國家,他征服的是歐洲最後的封建勢力,間接地加快了歐洲的現代化進程,可是他最終還是因自負而失敗了。

成功、有知、處世、行銷、管理等能力是人最關心的問題,這些傳統領域的能力似乎越來越難以用傳統的方法予以提升,馬斯洛、錢學森等思想家夙夜憂思,大學為何培養不出創造性人才?如果說連大學都沒有這樣的能力,誰還有這樣的能力呢?諸葛亮的話或許是一個答案,“才需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他講到了個人誌向的問題,這個誌向就是這裏的理想。心理學家以及成功人士公認的看法是:“性格決定命運”。人的性格在現實環境中被塑造,這塑造的過程是認識的過程,是塑造理想的過程,也是淡化理想融入現實的過程。

關於書中的本能概念,指的是人的心理本能,俗稱人性。本書將從人本能的需求與滿足、快樂與懶惰、自由與自主、虛榮與榮耀、好奇與求知、未知與自負、幻想與理想化、衡量與平衡、依賴與現實化、愛戀與求愛——這些心理本能來論述人的各種心理需求的意義以及這些心理本能具有的特性。

人天生有一種理想化心理傾向,一種希望所願的事物往理想方向發展的心理本能。這種心理本能給人的意義是多方麵的,它是人改善現實,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意義所在,也是讓人心理受挫的根源。特別是青少年,由於缺乏現實經驗,青少年與成人相比難免在認知和經驗方麵略顯單純、幼稚,不過青少年在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方麵是成人所不能及的,因為成人沒有青少年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無畏勇氣。

人性期求理想也顧忌現實,可是“魚與熊掌,兩者不能兼得”。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說:“舍生而取義。”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在取舍之間走著人生路。

理想與現實間的本能,從傳統的人性來看是理想與現實的問題,人期求一個理想的職業、理想的收入、理想的家庭,這是青年為之奮鬥的目標;從超前的人性來看,理想化心理突出的青少年時代也正是決定人的黃金時代,人類曆史上所有一流人物基本上都是在25歲——這個生理心理學認定的大腦思維的分界線前後有所成就的,或者說人的心性、心誌在這個時候定型。以共知的人物為例,愛迪生21歲獲得第一項發明專利,牛頓23歲發現“二項式定律”,歌德24歲發表震撼世界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開普勒25歲發表《宇宙的神秘》,愛因斯坦26歲發表狹義相對論,很多成就的取得需要10年的時間。以此推論,人類絕大部分的成就均是始於青少年這個幼稚、理想化心理突出的階段。或許他們是少年老成的天才,但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單純的時間積累起來的經驗並非就是能夠取得成就的保證,還是要在人微妙的心理方麵尋找發揮人創造性的問題。

發揮人固有的創造性的意義是巨大的,從宏觀的社會、國家層麵來看,這是現代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從微觀的個人角度來看,這能夠有效提升自己全方位的能力,甚至在某些能力方麵能夠無師自通,畢竟創造性的超前領域是沒有人可以教的。很多企業家、思想家、軍事家未必就是讀書讀出來的,書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但它起到的隻是間接的作用,最終還在於人的本能性質。認識人性、優化人性是有價值的,正如馬斯洛、弗洛伊德所說,人類目前對人性和本能方麵的知識所知甚少,本書就是對這方麵的內容作一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