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短篇小說題材的"開掘"--主題的提煉同樣要十分重視。"幾乎在所有的情況下,作家心中首先想到的總是小說的主題,或者說思想內容。他構思小說的情節是為了表達這一主題,創造人物也是圍繞著這一主題。好的小說總是有一個好的主題的。"([英]《小說家的技巧》)衡量一篇小說的美學價值,重要的並不是看題材本身,而是看作者對於題材所開掘的思想的深度--主題提煉的程度。所謂開掘,就是要深入發掘生活素材所內涵的本質意義的東西;作者對生活素材的本質意義開掘得越深入,主題思想就越深刻,作品的教育作用也就越大,美學價值也就更高。所以說,一篇沒有好的主題的小說,是無法登上大雅之堂的。李師東在《一個新的文學層麵的誕生》中評論九十年代的新生代作家時指出:"八十年代的文學,是以對表現疆域的拓展的掘進、對表現手段的探索和實驗為其顯著特征的。與前幾茬作家相伴隨的是衝突和對抗、張揚和摒棄、試驗和沿襲、超前和滯後、創新和守成、反撥和建立等源遠流長的話題。直至今天,我們仍然能在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中感受到來自不同思想觀念、文化背景的衝撞和對舉。""在九十年代新的時空下,這一茬更為年輕的青年作家得以走上文壇,正在於他們明顯疏離了前幾茬作家習慣關心的話題,而與社會的新的變化和進展保持了同步相向的趨勢……把個人的情緒與時代的生活麵貌和精神處境勾連在一起,謀求與九十年代社會的契合,體現中國社會新的進展,這正是他們的努力。以一種消解的姿態,達到對文學的整合,以反先鋒的方式,回歸到樸素的情感姿態,以個人化的方式,進入到文學創作之中,這正是這個新生代作家群的文學用心。"(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新生代小說係列"總序)應該指出:小說寫作中對材料的分析與科學研究中對材料的分析是根本不同的兩回事。
"一個文學作家應當走的‘‘創作過程‘‘的道路,是和社會科學家研究過程的道路相反的。""社會科學家所取以為研究的資料者,是那些錯綜的自然的現象,文學作家的卻是造成那些現象的活生生的人。社會科學家把那些現象比較分析,達到了結論;文學作家卻是從那些活生生的人身上,--從他們相互的關係上,看明了某種現象,用藝術手段來‘‘說明‘‘它,如果作家有的是正確的眼光,深入的眼光,則他雖不作結論而結論自在其中了。"(《茅盾論創作》第466頁)因此,小說作者的分析工作是與自己對人物、事件的觀察、感受,對生活的體驗、理解結合在一起的,這種分析是理性的,但是它是融化在形象思維中的。
許多小說作者的創作實踐告訴我們,有的作品的主題是在人物之前產生的,而有的主題是在有了人物之後才確定的。例如茅盾創作《春蠶》,是先有了主題,"其次便是處理人物,構造故事。"(《我怎樣寫〈春蠶〉》)而王蒙說他的許多短篇小說並不是先有了主題然後再去寫的。他說:"《夜的眼》是什麼先行呢?是感覺先行,感受先行,是對城市夜景的感受先行。這裏頭有我個人的感覺,但又不全都是。……《夜的眼》就是寫一個長期在農村、在邊遠地區的人對大城市、對我們生活的感受。……這個感受飲食著深思對我們生活的深思,這個深思還沒有做出明確的結論,但是它充滿了深思。"王蒙又說:"《夜的眼》還有一個主題,這也是我在最近才明確的,就是寫了我們生活中的轉機。……所謂‘‘轉機‘‘,充滿了艱難,充滿著曆史的負擔,但又開始有了新的東西,大有希望。《夜的眼》裏既有負擔,又有希望;既有傷痕,又有跨越傷痕向前進的努力;既有思索,又有感受;既有想不清的地方,又有相當清楚的地方。我覺得《夜的眼》裏包含的東西是比較多的。"(《漫話小說創作》)
總之,我們對小說的材料必須深入開掘,對主題必須刻苦提煉。而在構思時、寫作中,是不能將主題提煉、人物刻劃割裂開來的。可以是主題先行,也可以是人物先行,還可以是感受先行。而且,主題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幾個,即寫成多主題的小說。
第一節小說概述
小說是什麼?理論上的定義是:小說是作者對社會生活進行藝術概括,通過敘述人的語言來描繪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開作品主題,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從而藝術地反映和表現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而作家們對小說有著自己的認識,如賈平凹說:"小說是什麼?小說是一種說話,說一段故事,我們作過許許多多的努力--世上已經有那麼多的作家和作品,怎樣從他們身邊走過,依然再走--其實都是在企圖著新的說法。"(《白夜·後記》)這種"小說是一種說話"的經驗之談,值得我們初學小說者認真思索。
小說的特點主要有三點: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為反映或表現生活的主要手段;第二,有較完整、生動的情節;第三,有具體的、典型的環境描寫。因此,人物、情節和環境被稱為"小說的三要素"。
小說的類別可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微型小說。在寫作上,這四類小說各有不同的要求。如短篇小說,它的篇幅和容量比較短小,一般二萬字以下,兩千字以上。人物集中,故事單純,結構緊湊。往往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性的某一側麵或片斷加以集中描繪,以提示社會生活的意義,"它往往隻有一個主人公,一條線索;往往隻寫幾個小時或幾天之內集中發生的事,但卻使讀者盾了以後可以聯想到更遠更多的事。"(茅盾)由於它借一斑而窺全貌,以一目盡傳精神,魯迅把它譬之為"大伽藍"中的"一雕欄一畫礎"。如他的《狂人日記》、《風波》、《祝福》等。再如微型小說,它的篇幅更短,幾十個字、幾百個字至一千多字。情節單一,人物很少。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寓有褒貶或哲理。如日本現代作家星新一的《寶子姑娘》和我國當代一些作家的微型小說作品。小說家沙汀說:"我以為小說之分為長篇、中篇和短篇,主要的差異並不在於字數,而在於表現方法。"這個說法對初學寫作者來說,很有指導意義;要從事不同類別的小說寫作,不能不仔細研究並熟練地掌握它們不同的表現方法。
第二節短篇小說的寫作
高爾基在《和青年作家談話》中指出:"一開始就寫大部頭的長篇小說,是一個非常笨拙的辦法,……學習寫作應該從短篇小說入手,西歐和我國所有最傑出的作家幾乎都是這樣的,因為短篇小說用字精煉,材料容易合理安排,情節清楚,主題明確。"
怎樣寫作短篇小說呢?
一、充分準備,打好基礎寫作短篇小說與寫作中、長篇小說一樣,在寫作前必須進行充分的準備。首先,在執筆寫小說之前,必須具有一定的思想修養和生活積累。其次,讀過較多的文藝作品,喜愛文學創作,有一定的文藝修養和文藝理論的基礎常識。茅盾在《創作的準備》開頭就指出:"世界文學史上的巨人們留遺給我們的不朽的著作,以及他們畢生的文學事業的經曆,就是這題目--‘‘創作的準備‘‘的最完美的解答。理論家們從這些文學巨人們的業跡研究分析解釋,寫了很多論文,數十萬言一厚冊,也就是給這題目作注腳。"再次,在寫作小說之前,從事過表達方法的基本練習,並從事過一般散文尤其是速寫的寫作練習。"一個初學寫作者最好多做些基本練習,不要急於寫通常所謂小說,不要急於成篇。所謂基本練習,現在通行的‘‘速寫‘‘這一體,是可以用的。不過我覺得現今通行的‘‘速寫‘‘還嫌太注重了形式上的完整,儼然已是成篇的東西,而不是練習的草樣了。作為初學寫作者的基本練習的速寫,不妨隻有半個麵孔,或者一雙手,一對眼。這應當是學習者觀察中恍有所得時勾下來的草樣,是將來的精製品所必需的原料。許多草樣鬥合起來,融和起來,提煉起來,然後是成篇的小說。"(《茅盾論創作》第358頁)所以,我們要學習寫作小說,必須從思想、生活、技巧各個方麵下苦功,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能絕對化。這並不是說,我們要等思想、生活、技巧三關都完全過好之後再進行創作。不少青年作者的經驗說明,初學寫作者就是要勇於創作實踐,寫是最好的基本訓練。不要怕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小說創作和其它文體的寫作一樣,沒有什麼捷徑,小說的技巧隻有自己從多次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別人的技巧,隻能作借鑒,創作還是要靠自己。
二、認識生活,熟悉人物創作需要生活,對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無法反映和表現生活。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的源泉,人是社會諸關係的總和,隻有熟悉、理解社會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類人物。不熟悉、不理解各類人物,就無法進行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的小說寫作。茅盾在談他怎樣開始小說創作時說:"我是真實地去生活、經驗了動亂中國的最複雜的人生的一幕,終於得了幻滅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執著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餘燼從別方麵在這迷亂灰色的人生內發一星微光,於是我開始創作了。我不是為的要做小說,然後去經驗人生。"他還說;"好管閑事是我們做小說的人最要緊的事,你要去聽,要去問。"(《創作的準備》)因此,一個小說作者應像阿·托爾斯泰說的那樣:"他溶化在生活洪流之中,溶化在集體之中;他是一個參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