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行動,就可能有改變。有人問:聰明人與蠢人間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呢?有人答:前者能將不利變為有利,而後者即使是有利也會白白錯失。
做父母的,當然要做聰明人,否則怎樣去教孩子呢?那麼你是否具備將不利變為有利的條件呢?
一、樂觀——“太好了!”
你肯定聽過“半杯水”的故事吧:
一個人看到半杯水,說:隻剩半杯水了!
而另一個人說:還有半杯水!
隻差二字,卻是截然不同的感覺,前者在歎息“將盡”,後者則在感謝“還有”:前者感到的是“遺憾”,後者則感到“幸運”。你“選擇”怎麼說呢?
之所以說是“選擇”,是因為我們麵對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觀”,或者說就是“認識”。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埃利斯在20世紀50年代就告訴人們:不同的認識,決定著不同的心情與行為。比如:同樣的“半杯水”,第一個人看到的是“空”的部分,所以體驗著消極:而第二個人看到的是“滿”的部分,所以體驗著積極。我們通俗地將二人定義為:前者悲觀,後者樂觀。
悲觀與樂觀說到底就是一種認識上的選擇,而認識決定於情緒與行動:
如果你“悲觀”,你就會被一種灰色的、無望的情緒控製——
為什麼我這麼倒黴?為什麼這樣的事,會讓我碰到?
為什麼老天這樣不公平?為什麼我總是不幸?
真是糟糕!糟糕透了!
你被無助包圍,很傷心,很難過,卻無計可施,更多地沉沒在“無謂的抱怨中”,最後將是放棄努力,連抱怨都不會了——“認命了!”“這是天注定的!”到了這一步,你還可能做什麼呢?隻能被困沙漠,等待那半杯水的耗盡;
而“樂觀”會帶給你什麼呢?恰恰相反,樂觀會使你感到有希望,感到所發生的並不是最糟的,你會認為: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這是生活的一種磨練。”
“不管怎麼說,還有半杯水,就還有走出沙漠的希望!”
你會因“樂觀”而看到不幸中的萬幸,看到悲觀者看不到的事情的“轉機”,看到“山重水複”中的“柳暗花明”,使絕境中突現“亮點”。隻要有了“希望”,你就可能堅定信心行動起來,也就可能將不利變為有利!
悲觀、樂觀,可能你都曾選擇過,但如果你習慣了某種,也就成了某樣的人:悲觀者,或樂觀者。而你的孩子也可能不知不覺接受了該種“觀”,看看下麵的故事,或許你會更加理解為什麼要強調“認識”,強調“樂觀”——
一次帶著一批孩子去夏令營,回來乘飛機,很多的孩子都是第一次坐飛機,非常激動。可是非常不巧,當我們就要登機的時候,廣播通知,飛機因故障而要延誤。這時孩子中間馬上有了不同的反應:
真倒黴,怎麼這樣?!
早知道,還不如坐火車呢!第一次坐飛機就這麼不順利!
討厭死了,我都已經累了!
還好,虧得還沒登機,上了飛機再出故障才倒黴呢!
看來,這地方是不想讓我們走了。
真好玩,原來坐飛機有這麼多講究。
回家後,又多了個故事。
不用說,前者悲觀消極,而後者樂觀積極。結果說前麵那段話的孩子沮喪透了,心煩意亂,坐立不安。而說後麵話的孩子則好好參觀了一下候機廳,還發現7那裏的電話機有上網功能,絲毫沒有破壞“夏令營”愉快的心情。
毫無疑問,一個樂觀的孩子不僅更有適應能力,也更能感染與激勵周圍的人,更受到歡迎:而悲觀的孩子,則可能陷入更深的困境中,喪失了原本可以擁有的快樂與坦然!
當然,“樂觀”並不是人人都具備的品質,但你可以通過自我鍛煉達到“樂觀”,隻要你願意。這就是: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去考慮所發生的,最簡單地辦法就是:學會說“太好了!”比如:
長得很高——太好了,我可以“一覽眾山小”!
長得很矮——太好了,我重心穩,不易摔倒!
長得很胖——太好了,餓三天,我都沒事!
長得很瘦——太好了,我一身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