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甬商是一個極有成就的特殊群體,更是一種極具研究價值的文化現象。本文通過認真的分析探討,明確提出了新甬商的定位在新。新甬商的新在於其與新中國密不可分,與社會主義密不可分,與改革開放三十年密不可分的觀點,有一定學術價值。
關鍵詞:新甬商新中國改革開放寧波
引言
新甬商是甬商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可以說新甬商就是甬商,要探究新甬商的定位就不能不說甬商。但新甬商又是甬商群體的一個嶄新的組成部分,其新不僅新在人的不同上,更新在時代與規模的輝煌表現上,更新在其孕育、滋生、發展的曆史豐富性表現上。因此,對新甬商的定位及其內涵做一番辨析思考又便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了。
一、甬商與“寧波幫”
一概而論的甬商發端於唐,起於宋、明兩朝,所謂“海上絲綢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蓋指於此。而老甬商的主力則是指“寧波幫”。“當鴉片戰爭的硝煙還未徹底從上海灘頭消散的時候,一水之隔的寧波人便背井離鄉,來到了上海這片新天地。他們在黃浦灘前結營搭寨,建立起最早的棚戶區,憑借著手中的理發刀、菜刀和裁縫剪刀,開始了他們闖天下的創業之路。而人們就把舊寧波府所屬的鄞縣、奉化、慈溪、鎮海、定海、象山6縣在外埠經營的商人,稱為寧波幫。”郎鹹平“天下‘寧波幫’”“寧波幫”真正成形於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崛起於當時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社會時代民族工商業的一大勁旅。“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人做過一次調查,旅居上海的外來移民中以廣東人和浙江寧波人最多。廣東幫占一成,其他各幫占二成,而寧波幫占了七成!寧波幫在工商業、金融業等領域不但影響了江浙、上海的進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影響了中國工商業、金融業的進程。”隻不過,由於近現代中國曆史的原因,“寧波幫”無論是事業還是後人終於都將其主體遷移至了港島或者海外,迄今為止仍然如此。於是乎我們在考察甬商的發展沿革時會發現這樣兩條主要的脈絡。一條是狀態的,盡管“寧波幫”作為甬商曾經的主體在1949年前後把自己的身家和事業帶到了海外,但甬商在新中國的天地裏仍然以不同的狀態存續著,比如私營或公私合營的三把刀等。另一條是成分的,“寧波幫”的外延小,內涵也較為單純,甬商的外延大、內涵豐富、曆史長,而“寧波幫”無論是從時間看還是從規模看都不過是甬商的一部分,是甬商中極耀眼的一部分。
二、踏海蹈浪的國際化甬商
曾經有人將晉商、徽商和甬商拿來做比較,並比較出很多讓人眼睛一亮的優點來。比如著名詩人雷抒雁年初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的“《趙安中傳》暨王耀成作品研討會”上就特別提出了“晉商”、“徽商”和“甬商”在生存環境方麵“一是資源貧瘠,二是人民貧窮”的驚人相似和品格方麵“卑賤但是堅韌、頑強”的精神特質的相同。但我以為,見出相同固然有益於民族精神的發揚光大,而見出不同則更利於民族事業的創新前行。甬商與其他國內地域性商幫相比較最大的不同便是天下為家的特色。不同於國內其他地域商幫的多依附於米、鹽、茶抑或漕運馬幫這類極富內陸特色、極富內陸貿易傳統的起家路徑,甬商從一開始就把自己與大海、與大上海這個國際化的大都會城市的興起緊緊地聯係在了一起。自那時起,甬商也就在自身的形成基因中打上了深深的上海烙印、海洋烙印、國際化的烙印。這裏我們無需去討論上海因何而國際化,也不必去討論為什麼甬商與上海聯係在一起就是國際化。因為這與本文想要說明的沒有直接關係。有一點是不用討論也很清楚的,那就是上海所以成其為今日之上海,不是因為明朝曾經設衛,也不是因為清朝曾經設縣而是因為海上商路的開通,外國勢力的進入以及由此而生的市場開放、標準開放、文化開放。換句話說就是這座城市從其一開始生長到終於在遠東乃至世界崛起都是因了市場的開放、標準的開放和文化的開放。也因為此,當年由三江口至上海灘而立足、而成氣候的甬商商幫無論其做什麼,裁縫、貿易、工業製造還是金融買辦甚至是環境衛生都不能不首先濡染和接受上海特有的國際化的、開放的底蘊和氛圍,而後立足於國際化、立足於開放這個大前提,最終借助於上海的國際化、開放而至香港、而至東南亞、而至歐洲、而至美洲而至於立足天下成就大事。當然,這也是我們探討新甬商這個曆史性新群體定位的起點所在。
三、新甬商的定位在“新”
如果說“寧波幫”與甬商相比較主要的不同在於規模與時代的從屬關係的話,那麼如前所述,新甬商與甬商的區別就不僅僅在於時代與規模,而更在於性質的根本不同了。這也是本文所以成立的理由所在。
新甬商定位的關鍵在“新”。正是這個“新”字使得屬於這一群體的甬商具有了完全不同於甬商其他群體的價值表現。說清楚了這個“新”字,新甬商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詞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