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一生隻做一件事(1 / 3)

不要小看手頭的事,每一件事都可能是一次機會;也不要輕視手頭的事,每一件事都是通往成功的台階。做任何事的時候,必須全神貫注,將它當作此時此刻最重要的事來做。走好每一步,才有可能走好全程;做好眼下的每一件事,才有可能過好每一天、每個星期、每個月,乃至整個人生。

學有所成的人,每一個知識點都學得全神貫注;生活幸福、快樂的人,每一天都不會讓它虛度;能在事業上闖出一番天地的人,每一件小事都不會放過;婚姻美滿的人,深深了解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性。

這是一個很寬泛的題目,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答案。有人會說,他要做的一件事是要過得快樂;有人會說,他要做的一件事是賺很多錢,做一個富翁……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目標。可是你想過沒有,你的答案是否正確,你的目標如何實現?因為,尋求快樂的人或許正鬱鬱寡歡,為目前的處境一籌莫展;追求財富的人或許正一貧如洗,為未能達到的收入標準耿耿於懷……

如果讓我來回答,我會說,一生要做的一件事不是追求幸福,也不是追求財富,而是做好手頭的事。其實,這是心理學上一條最基本的定理:不論一個人多聰明,都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內想一件以上的事情。隻有將手頭的事做好了,才能獲得快樂、幸福、財富、地位,還有其他你所製定的目標。

第一節做好手頭的事

一、什麼是手頭的事

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手頭的事”,我們就會得到不同的理解。比如說,從時間上來說,“手頭的事”就是指眼前一刻的事。但是,這一刻可以是一秒鍾,也可以是一個小時、一天、一個月,甚至一年乃至幾年。而從空間上來說,手頭的事不等於手邊的事,它不受空間的限製,可以是你觸手可及的一件事,需要親曆親為;也可以是離你千裏之外的某件事,隻需遙控即可。

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來講,這個概念又能分成兩個部分。微觀上說來,手頭的事就是你正在做的事。這件事或許就是日常的生活瑣事,比如吃飯、睡覺。也許你會說,吃飯睡覺也算是一件必須做好的事,這樣的事想也不用想就會做!然而,世界衛生組織對14個國家15個基地的25916名在基層醫療就診的病人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有27%的人有睡眠問題。換句話說,全世界有大約27%的人口沒有將睡眠這件事情做好。至於高質量睡眠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我想無須多說,大家也應該有所了解吧。所以說,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將手頭正在做的事做好,無論這件事是小事,還是大事,我們的生活都會因此大為改觀。

而從宏觀上來說,手頭的事是你的一個目標,長期的或是短期的。目標是成功的前提,沒有目標,成功就如同鏡花水月,可遇而不可求。沒有目標的人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那麼,雖然他可能將每一件事都做好了,但是沒有一個前後一致的目標,他的努力所帶來的或許就是南轅北轍的後果。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我們必須將這個理念的微觀內涵和宏觀內涵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獲得正確的理解,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就好比拍電影,每一個鏡頭的拍攝都是當時你正在做的事,也就是那個時刻你手頭的事,這是從微觀意義上來說的。每一個鏡頭都必須符合導演的要求和設想,也就是必須將每一個鏡頭的拍攝工作都做好。而從宏觀上來講,導演手頭的事就是創作出一部好電影。每一個鏡頭的拍攝都是為了滿足這個要求,都是為了做好這件事,一點一滴將心目中理想的影片創作出來。如果說,沒有拍一部好電影這個宏觀意義上的目標,隻是漫無目的地拍好所有的鏡頭,那麼,即使所有的鏡頭都完美無缺,我們看到的也可能是一部令人大失所望的片子。

其實,做好手頭的事這個道理我們很早就懂。小學語文課本裏小貓釣魚的故事,我想大家都不會忘記。那或許是我們學到的第一個寓言故事,故事情節很簡單,蘊含的道理也很簡單。然而,在社會上打拚久了,看多了成功人士的事跡,才發覺,這其實是一個很深奧的道理。一心一意做好手頭的事,這是誰都會說的一句話。但在這個心浮氣躁的時代,又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釣釣魚”呢?

如果我們能像小貓一樣,專心地將手上正在做的事做好,那麼,一條一條的大魚自然就會上鉤,我們的生活也會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就。許多人成功的秘訣也就在於此。

二、改變人生的24個字

1871年春天,一個年輕人,作為一名蒙特瑞綜合醫院的醫科學生,他的生活中充滿了憂慮:怎樣才能通過期末考試?該做些什麼事情?該到什麼地方去?怎樣才能開業?怎樣才能謀生?他拿起一本書,看到了對他的前途有著很大影響的24個字。

這24個字使1871年這位年輕的醫科學生成了當時最著名的醫學家。他創建了聞名全球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成了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這是英國醫學界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他還被英王封為爵士!

這個年輕人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1871年春天他所看到的那24個字幫助他度過了無憂無慮的一生。這24個字就是:

“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而要去做手邊清楚的事。”

這是湯姆斯·卡萊裏說的一句話。

奧斯勒爵士是不是主張人們不用下工夫為明天作準備呢?不是,絕對不是。在那次講演中,他接著說道,集中所有的智能、所有的熱誠,把手頭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迎接未來的最好方法。

正如奧斯勒爵士所說,迎接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手頭的事。未來就在我們手中,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創造它,努力將眼下的事做好。隻有當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希望,我們的心中才會充滿激情,未來才會變得越來越好。假如連手頭的事都做不好,都搞得一團糟,我們又怎麼可能希望明天能更好呢?

三、生活就像一個沙漏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很多事要做。有時,你會覺得自己忙不過來,每一件事都好像迫在眉睫,這邊的事還沒完成,那邊的事又得趕緊著手了,甚至忙得焦頭爛額之後,事情依然一團糟糕,就如同整理線頭一樣,這個線頭沒理清就另換了一個線頭,結果越理越亂。

我想,很多人都曾有過這種感覺,也都覺得它如影隨形、無法擺脫。朋友,不妨靜下心來,看看下麵這個故事,或許它會給你一些啟示,讓你的生活重歸平靜。

有個叫泰德·本傑明的年輕士兵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1945年4月,我患了一種醫生稱之為結腸痙攣的疾病,這種病使人極其痛苦。我想假如戰爭不在那時結束的話,我整個人就會垮掉。

“當時我整個人精疲力盡。我在第94步兵師擔任土官職務,工作是做一份作戰中傷亡和失蹤人員的情況記錄。除此之外,我還要幫助挖掘那些在激戰中陣亡後被草草埋葬的士兵,把他們的遺物送還給他們的親友。我一直擔心自己會出事,懷疑自己能否熬過這段時間,懷疑自己能不能活著回去抱抱我那尚未見麵的16個月大的兒子。我既憂愁又疲憊不堪,瘦了34磅,還差點兒發瘋。我眼睜睜地看著雙手變得皮包骨頭,一想到自己瘦弱不堪地回家就害怕。我崩潰了,常常一個人哭得渾身發抖。有一段時間,也就是德軍最後大反攻開始不久,我常常哭泣,這甚至使我放棄了還能恢複正常生活的希望。

“最後,我住進了醫院,一位軍醫給了我一些忠告,整個改變了我的生活。在我做完一次全麵身體檢查之後,他告訴我,我的問題純粹是精神上的,‘泰德,’他說,‘我希望你把生活想象成一個沙子漏鬥。在漏鬥的上半部,有成千上萬顆沙粒,它們緩慢、均勻地透過中間那條細縫。除了沙和漏鬥,你我都無法讓兩顆以上的沙粒同時透過那條窄縫。我們每個人都像這個漏鬥,當一天開始的時候,有許多事情要我們盡快完成,但我們隻能一件一件地做,做好手頭的那件事,每一件工作才能像沙粒一樣均勻地慢慢透過;否則的話,我們的身體和精神都會受到損傷。

“從值得紀念的那天起,也就是軍醫把這段話告訴我之後,我就一直奉行這種哲學。‘一次隻透過一顆沙粒……一次隻做一件事。這個忠告在戰時拯救了我,而對我目前在印刷公司的公共關係及廣告部中所做的工作也有莫大的幫助。我發現在職場上也有類似戰場的問題,即在有限的時間裏要做完好幾件事很難,比如材料要補充、新的表格要處理、要安排新的資料、地址有變動、分公司開張或關閉……但我不再慌亂不安。我一再重複默誦軍區的忠告,工作比以前更有效率,再沒有那種在戰場上幾乎使我崩潰的困惑、混亂的感覺。”

要做的事太多,我們通常就會望而卻步,嚇得不敢動手。其實,事雖然多,要緊的是懂得必須集中注意力把手頭的工作做好。工作就像一個沙漏,每次隻能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每次都做好手頭的一件事情,讓它不再成為你的後顧之憂,不必再為它分心,那麼,你做事的效率、成功率自然就會提高,就能和沙漏一樣,不再遇到停滯不前的時候。

所以,把事做好的唯一方法,是把手頭的事當作你一生唯一的一件事來做。結果,你的工作反而會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第二節改變從做好當前的工作開始

有一位著名的細菌學家,他的實驗室有300多種牛奶的樣品,檢驗工作全是他的女助手獨自完成。細菌學家擔心她擔負不起,於是對她說:“是不是太多了?你做不了!”那位女助手卻說:“不算多,我可以一件一件地來處理。”

你能想出比這更好的辦法嗎?

老子曾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指出,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從量變開始的,是質變的準備、前提和基礎。沒有量變,就不可能有質變。而量變到了一定的階段,就必然會發生質變,從而引起事物的根本性變化。

成功就是一種質變,而為成功所做的一切準備就相當於量變,如果我們沒能將它所需的條件準備好,質變又從何而來?反過來說,隻要你一步一步地做好手頭的工作,成功必然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無論是在事業、生活還是感情方麵,任何的改變都是量變的積累,都必須從做好當前的工作開始。就像時間總是一秒一秒地流逝,從而彙聚成一條曆史長河。

一、每秒走一下

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鍾放在了兩隻舊鍾當中。兩隻舊鍾“嘀嗒”、“嘀嗒”一分一秒地走著。

其中一隻舊鍾對小鍾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兒擔心,你走完3200萬次以後,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3200萬次!”小鍾吃驚不已,“要我做這麼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隻舊鍾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隻要每秒‘嘀嗒’擺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小鍾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鍾很輕鬆地每秒鍾“嘀嗒”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3200萬次。

每個人都希望夢想成真,成功卻似乎遠在天邊遙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讓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放棄努力。其實,我們不必想以後的事,一年、甚至一月之後的事,隻要想著“今天我要做些什麼”,然後努力去完成,就像那隻鍾一樣,每秒“嘀嗒”擺一下,成功的喜悅就會慢慢浸潤我們的生命。

二、改變從做好當前的工作開始

記得有人說過:“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屬於自己的角色,大多數人的角色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許多人因為角色卑微不願努力去扮演,好高騖遠,結果永遠令自己失望。事實上,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隻有從做好一磚一瓦開始,才能建起金碧輝煌的大廈。”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男孩子,他的名字叫艾倫·紐哈斯。他是《今日美國》的首席執行官。在他9歲的時候,艾倫在南達科他州祖父的農場裏開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赤手去撿牧場上的牛糞!當時,一般的孩子都不樂意幹這樣的事。可艾倫與眾不同,他做得好極了。

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艾倫的祖母開著福特車來學校接他,並告訴他說:“艾倫啊,祖父將要給你一份新的工作,這是你想要的——你將擁有自己的馬匹去放牧,因為去年夏天你撿牛糞時表現得極其出色。”

就這樣,他在工作崗位上得到第一次提升,他很開心。一個小小的信念也在他腦袋中生根發芽:“如果你幹的是一件惡心的活,那你認真幹下去,而且盡量幹好,你會八成得到提升,再也不用幹那樣的活,這比當個無用的人胡混下去強多了。”

從此,他不時在工作中想起這句話。終於有一天,艾倫成為南達科他州一名每星期掙1美元的肉鋪幫工,這份工作仍然艱辛,但是他的原則也依然很簡單:把手頭的事做好,肯定會得到提升,當前的現狀就能改變。

後來艾倫成了每星期掙50美元的美聯社記者,那信條他一以貫之。很多年過去,他成了年薪150多萬美元的大富翁。

如今,艾倫是全美國受人模仿最多、閱讀麵最廣的報紙《今日美國》的首席執行官。

艾倫深知此理,將人生每一階段角色都出色地扮演好,終於有一天,他成了人們羨慕的成功人物。

你我也都能像艾倫一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眼下需要做的事;之後,等待你的就是成功的喜悅和幸福。

三、善用你所擁有的每一分鍾

好好利用你所擁有的每一分鍾,你的收獲就會讓你離目標更近一步,離煩惱也遠了許多。

著名滑冰運動員斯科蒂·漢米爾頓是一個被收養的孩子,他最難忘的就是養母經常對他講的那席話:“上蒼給予你的時間很有限,從你生下來的那天起,你的生命就已經在倒計時了,所以你必須不斷進步。的確,有的人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但重要的是,你能好好利用你所擁有的每一分鍾。”

後來,斯科蒂又幸運地認識了一家人。那家人相當仁慈,熱情地提供資金讓他參加訓練,卻從不開口要回報。

有一回,斯科蒂在芝加哥參加一次大型比賽,緊張得要死,忽然有人在他旁邊坐下,簡短地說:“什麼都別想,去滑冰吧!”確實,想得太多,就難於集中精力,自然就不能用好眼下的每一分鍾,

許多人很看重奧運會,把拿金牌當成最後的目標。但斯科蒂並不是,參與的過程才是更重要的。他覺得越是靠近那個目標,就越能感覺到它即將實現。不要誤會,斯科蒂其實對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很滿意,但他意識到:還有更好的結果在等著我去實現,我還能將我要做的事做得更好。總之,他每天要在訓練場準時出現,當感覺不好時堅持下去,晚上沒睡好時第二天一樣去鍛煉;感覺好的時候,就多做些!在奧運會上,競爭激烈,一個人真的很難超越別人,但正是在那個時候,運動員們都表現得異常活躍。大家都一樣,在盡力運用自己的每一分鍾。因為隻有利用好眼下的每一分鍾,到了賽場上才不會後悔。

1997年,當斯科蒂被診斷患了癌症時,這些話就更管用了。一開始,他感覺糟糕極了,但後來他就全力配合治療。他終於明白:癌症是可以治愈的,隻要你想治好它、想戰勝它!

我們也應該記得斯科蒂的養母教導他的話:

“上蒼給予你的時間很有限,從你生下來的那天起,你的生命就已經在倒計時了,所以你必須不斷進步。的確,有的人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但重要的是——你能好好利用你所擁有的每一分鍾。”

這就是斯科蒂之所以成功的秘訣——用好每一分鍾!

當我們用好每一分鍾,將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手頭正做的一件事情上時,我們可以將這想象成戰爭,每一分鍾、每一件事就是我們要征服的對手。當我們集中優勢“兵力”圍殲敵人時,我們就能利用取得的一絲一毫的勝利步步為營,爭取全麵的成功。反之,如果把精力分散到各種不同的事情上,就像拉長了戰線,會因寡不敵眾而潰不成軍。想同時解決所有困難,困難就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能力,會不可避免地給自己帶來徒勞與挫折。

第三節最珍貴的是現在

做好眼前的事、手中的事,自然就必須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很多人總是喜歡展望未來,覺得明天會得到更好的職位、更多的金錢、更美好的愛情、更舒適的生活……對未來抱有切實的希望本沒有錯,但若是好高騖遠、不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那你或許就將悔恨終生。記住:獲得幸福的唯一途徑是珍視你所擁有的、遺忘你所沒有的。

一、殘疾博士黃美廉

她站在台上,不時不規律地揮舞著雙手;仰著頭,脖子伸得好長好長,與她尖尖的下巴扯成一條直線;她的嘴張著,眼睛眯成一條線,詭譎地看著台下的學生;偶爾她口中也會“咿咿唔唔”的,不知在說些什麼。基本上她是一個不會說話的人。但是,她的聽力很好,隻要對方猜中或說出她的意見,她就會樂得大叫一聲,伸出右手,用兩個指頭指著你,或者拍著手,歪歪斜斜地向你走來,送給你一張用她的畫製作的明信片。

她就是黃美廉,一位自小就染患腦性麻痹的病人。腦性麻痹奪去了她肢體的平衡感,也奪走了她發聲講話的能力。從小她就活在肢體不便及眾多異樣的眼光中,她的成長充滿了血淚。然而她沒有讓這些外在的痛苦擊敗她內在的奮鬥精神,她昂然麵對,迎向一切的不可能,終於獲得了加州大學藝術博士學位。

她用她的手當畫筆,以色彩告訴人“寰宇之力與美”,並且燦爛地“活出生命的色彩”。全場的學生都被她不能控製自如的肢體動作震懾住了。這是一場傾倒生命、與生命相遇的演講。

“請問黃博士,”一個學生小聲地問,“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麼看你自己?你都沒有怨恨嗎?你怎麼能夠過得這麼開心?”

“我怎麼看自己?”美廉用粉筆在黑板上重重地寫下這幾個字,寫完後,她停下筆來歪著頭,回頭看著發問的同學,然後嫣然一笑,回過頭來,在黑板上龍飛鳳舞地寫了起來:

我好可愛!

我的腿很長很美!

爸爸媽媽這麼愛我!

上帝這麼愛我!

我會畫畫!我會寫稿!

我有隻可愛的貓!

還有……

教室裏一片鴉雀無聲,沒有人敢講話。她回過頭來定定地看著大家,再回過頭去,在黑板上寫下了她的結論:“我隻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隻珍惜所擁有的,隻珍惜眼前的,或許有人會說這是鼠目寸光。可是,很多人在失去了之後才悔悟,原來珍貴的其實就是眼下的一切,是手頭所擁有的東西。珍惜眼前所擁有的資源,就是把這種資源維護好,這需要我們付出努力,盡量把當下的事做好。

二、前世今生現在

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浪漫愛情故事,在網絡上流傳已久。

從前,有一座圓音寺,每天都有許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圓音寺廟前的橫梁上有隻蜘蛛,結了張網。由於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誠祭拜的熏陶,蜘蛛便有了佛性,經過1000多年的修煉,蜘蛛的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祖光臨圓音寺,看見這裏香火甚旺,十分高興。離開寺廟的時候,不經意間佛祖抬頭看見了橫梁上的蜘蛛。佛祖停下來,問這隻蜘蛛:“你我相見總算是有緣,我來問你個問題,看你修煉了這1000多年,有什麼真知灼見。怎麼樣?”蜘蛛遇見佛祖很是高興,連忙答應了。佛祖問道:“世間什麼是最珍貴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點了點頭,離開了。

這樣又過了1000年光景,蜘蛛依舊在圓音寺的橫梁上修煉,佛性繼續增強。一日,佛祖又來到寺前,對蜘蛛說:“你還好嗎,1000年前的那個問題,你可有什麼更深的認識?”蜘蛛說:“我覺得世間最珍貴的就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說:“你再好好想想,我會再來找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