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過熱理論指市場供給發展的速度與市場需求發展速度不成比例。當資本增長速度超過市場實際所需要的周期量後,在一定周期階段內,就出現相應的市場資源短缺與一定資源的過剩同時出現的矛盾現象。在一定時期,其會表現出經濟高速發展與物價指數的雙高現象。
中國經濟是否過熱
2010年10月《國際財經時報》報道:
10月22日消息,中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穩健,但與今年早些時候相比有所放緩。中國政府關注的首要問題——通貨膨脹率——小幅上漲,表明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形勢依然穩健,並未出現過熱趨勢。
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從第二季度的10.3%下降到第三季度的9.6%。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說:“經過測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6萬8千66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6%,比上年同期加快2.5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11.9%,二季度增長10.3%,三季度增長9.6%。”
這些數字表明中國經濟發展保持強勁,離經濟過熱還很遠,並不像很多經濟學家所擔憂的那樣。
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9月份同比上漲3.6%,略高於8月份的3.5%,遠遠超過今年3%的通脹目標。星期二,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提高利率,很多經濟學家認為,這一舉措的目的是給經濟逐漸降溫,並牢牢控製住通貨膨脹。中國經濟今年第一季度增長幅度最大,折合成年率為11.9%,在隨後的兩個季度逐步放緩。
渣打銀行經濟學家嚴瑾說,她很高興看到中國並沒有出現經濟過熱。她說:“在我們看來,9.6%是一個相對來說更可持續的增長率,我們認為這與今年第一季度相比是一個更加健康的增長幅度。這意味著經濟已經穩定下來,並且開始恢複。現在更重要的是把目光集中在其他風險上,比如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暴漲。”
經濟學認為,實際增長率超過了潛在增長率叫做經濟過熱,它的基本特征表現為經濟要素點需求超過總供給,由此引發物價指數的全麵持續上漲。
通過對經濟過熱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出。社會總需求的過量增長往往意味著一圍經濟發展的過熱傾向。而我們所說的需求是指有購買能力的需求,因此,總需求的增長通常用貨幣供應量、特別是廣義貨幣(M2)的增長來表示,從而經濟運行中是否存在超量的貨幣供給也成為衡量經濟是否過熱的標準。此外,一國貨幣的超量供應通常會引起該國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出現通貨膨脹。所以通貨膨脹的出現也成為判斷一圍經濟是否過熱的標準。
從以上標準出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特征判斷經濟發展是否處於過熱狀態:
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是否連續幾年明顯快於GDP的增長,這是判斷經濟過熱是否在一個方麵出現的重要反映。
2.能源原材料需求加大供應緊張,價格上漲過快太快。
3.生產能力過剩、產品積壓。
4.資源環境壓力增大,時常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資源消耗高、浪費大等問題,加劇了環境保護的壓力,所以這也是經濟過熱在一個方麵的重要表現。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經濟領域的通貨膨脹壓力又開始上升,金融業陷入無序狀態。國內金融市場,大量資金集中於沿海地區的房地產市場,銀行、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為了實現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規定和監管,為房地產業大量融資,使得貨幣量超量投放,信貸規模一再突破計劃。所以經濟發展過熱對國民經濟並不是件好事。
經濟過熱可以分為消費推動型經濟過熱和投資推動型經濟過熱。由於居民消費旺盛而導致的經濟過熱稱為消費推動型經濟過熱;投資推動型經濟過熱,亦即過度投資。這包含兩個方麵:
第一,在一個投資項目完工後,由於沒有出現預期的市場需求,生產出來的產品大量堆積,資金無法收回,導致生產資料的嚴重浪費。在這個層麵上的“過度”指的是投資相對市場需求過度。
第二,投資規模過度展開,超過了財力負擔能力,使得投資不能按預定計劃完成,無法形成預期的生產能力。這個層麵上的“過度”是投資規模相對於財力負擔的過度。
經濟擴張要合理、適度
經濟擴張的合理限度,是指投資、消費與出口增長的特定約束條件。這些約束條件包括:資源約束、需求約束和效率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