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這就叫有其父必有其子。做為世界上的最有影響力獎項的設立人,諾貝爾的老爸會是一個形象呢?提到諾貝爾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中國人莫言在近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更是讓這個名字在中華大地響徹雲宵。為了揭示諾貝爾與眾不同的一麵,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賦予他不同基因的父親小伊曼紐爾·諾貝爾。
小伊曼紐爾·諾貝爾是瑞典人,和大多數的聰明人一樣,他的聰明機智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展現。可是呢,這麼一個聰明的家夥卻不好好讀書,對於書本上那些死記硬背的東西毫不在乎,一切都在他的身體力行之中。憑借著不錯的身體素質,小伊曼紐爾·諾貝爾在十四歲的時候便當上了海員,他希望通過航海來增長自己的見識。也正是因為遠航,他得以觀察到一個龐大的世界,他看到了地中海,看到了遠東,他在觀察中求索,在求索中發現,在發現中領悟。
一連三年,他在海上航行了上萬英裏,而他大腦裏不斷激發的想法讓他有了去創造的衝動。為了這一股子衝動,他結束了航海生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他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他在家鄉的學校裏學了一年的建築家。
一年的學期結束,他覺得自己領悟到的關於創造的靈感還不夠多,於是他支身來到了斯德哥爾摩,在斯德哥爾摩的學院裏,他學習工藝,學習繪畫與機械建築。正所謂興趣是第一生產力,在生起的驅動這下,小伊曼紐爾·諾貝爾對這幾門主要的學科投稿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正是因為這樣的刻苦,他才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然後三次被學院評為優秀建築家。
很多人對努力沒什麼概念,在看書的時候通常隻會看到作家寫一個努力之後獲得了什麼,但很少有作家會去寫一個人如何努力,努力的細節是怎麼的。這不能怪作家們,篇幅太少,而要描繪的細節太多,所以努力慢慢成了一個較為空洞的詞彙,為了讓讀者有個直觀的認識,我把努力定義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當中有三百六十天無間斷的抽出兩個小時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小伊曼紐爾·諾貝爾的努力就是這樣子,他夠堅持也夠專注,於是他在學業上有所成就。上學期間,他還兼職了機械係的設計員與助教職務,並且多次獲得了建築與機械製造方麵科學獎項。
沒有什麼比一個努力的天才可怕的事了,凡人們隻能被遠遠的拋在身後。小伊曼紐爾·諾貝爾一畢業就完成了好幾項大的工程,並且與市政建築方麵有著不少的聯係。當然了,一個剛畢業的毛頭小子是需要合夥人的,但當小伊曼紐爾·諾貝爾覺得自己足夠獨擋一麵的時候,他便從合夥人的身份中抽離了出來,走了自我發展的道路。
這次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小伊曼紐爾·諾貝爾發明了自己的獨特一麵。他通過對物體力學的構思設計了可活動式的木屋,還有說不盡的浮橋和功能各異的機床。為了這些獨特而有趣的發明創造,小伊曼紐爾·諾貝爾花費了大量的時候,在研究機械運動的時候,他發明了屬於自己的專利,諾貝爾機械運動。
好了,到這個時候小伊曼紐爾·諾貝爾發明自己的建築學好像太局限了,他把目光看向了更遠方,那是一條發明創造之路,但這條路上荊棘叢叢。
小伊曼紐爾·諾貝爾的腦袋裏閃爍著童年時就有的想法,現在他終於有能力將其中一部分想法變成實現。他想其他人不會想的東西,然後把它們做出來,這就是他最大的成就與喜悅,沒有什麼能比發明世界上罕見的東西更讓人驚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