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行為規範《弟子規》(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弟子規》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有那麼點“老學究”的意思。但實際上,它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位名叫李毓秀的秀才的著作,後來,這部書經過另一位大儒賈存仁的修訂改編,正式更名為《弟子規》。全書共計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極易入腦入心。它像是一位慈祥的老者,用那溫暖而堅定的聲音,向孩子們講述著人生的道理,指引著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

李毓秀生活在文人墨客輩出的清朝康熙年間。他雖然隻是個秀才,但學問可不小,尤其是對儒家經典《論語》有著深入的研究。咱們今天要說的《弟子規》,其實就是他根據《論語•學而》裏的那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寫出來的。這句話啊,簡直就是《弟子規》的靈魂,它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學生,或者說作為一個正在成長中的人,在家裏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尊敬兄長,對人要恭敬、真誠,要廣泛地愛護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還有餘力的話,那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另外,《弟子規》不乏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和傳說。比如“聞雞起舞”,講述的是晉代祖逖和劉琨兩位英雄,他們珍惜時間,刻苦訓練,最終成為能文能武的人才,實現了報效國家的願望。再比如“孔融讓梨”,孔融四歲便懂得謙讓之道,上讓哥哥,下讓弟弟,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這些故事,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弟子規》的文本之中,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當然,《弟子規》也並非一味地說教,它更注重的是實踐和應用。它教導孩子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從點滴小事做起,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在教導孩子們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是在告誡孩子們要誠實守信,不貪小便宜。

這本書還特別接地氣,它不像有些經典那麼深奧難懂,而是用非常淺顯易懂的語言,告訴我們一些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規矩和道理。《弟子規》的內容涵蓋了人生的方方麵麵,從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到為人謹慎、誠實守信,再到廣泛關愛他人、親近仁愛之士,最後到有餘力則學習文化知識。這七大方麵,無一不是古人智慧的結晶,無一不是對人生真諦的深刻洞察。

《弟子規》這本書寫的很有特色。首先,它的語言特別押韻順口,讀起來就像唱歌一樣,特別適合喜歡新鮮事物、不喜歡枯燥的讀書的學生們來讀。其次呢,它的內容特別符合封建倫理,當然啦,這裏的封建倫理可不是貶義詞,它指的是那些經過千百年來檢驗、被大家公認的好品德和好習慣。比如孝順、尊重、真誠、友善等等,這些都是咱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咱們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自從《弟子規》問世之後,就受到了廣大讀者特別是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和推崇。它不僅成了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分、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還廣泛流傳到了海外,成了很多國家和地區學習中華文化的重要教材。

雖然《弟子規》是一部古老的典籍,但它的精神和智慧卻是永恒的。它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與人相處,這些都是咱們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知識和技能。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