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黃巢起義(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唐朝到了末年,時局震蕩,大唐帝國如同一位風燭殘年的老者,內憂外患,民不聊生。一個來自山東菏澤名叫黃巢的小夥兒,走上了曆史舞台,成為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的領袖。

黃巢小時候,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據說他五歲就能吟詩作對,七歲就能背誦《詩經》、《楚辭》。可惜的是,家道中落,他不得不早早地結束了學業,為了生計奔波。他做過小販,賣過鹽,也混過江湖,甚至成為了鹽幫的首領,見識了人間的冷暖與險惡。這些經曆就像是一把把刻刀,在他的心裏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塑造了他堅韌不拔、敢於反抗的性格

時間來到了乾符二年,那會兒,另一位起義領袖王仙芝已經扯起了反唐的大旗。黃巢一看,機會來了,二話不說,就在家鄉帶著子侄們起兵響應,和王仙芝成了並肩作戰的戰友。不過,英雄相惜隻是一時,沒多久,這兩位大佬就因為理念不合,或者說是利益分配不均,分道揚鑣了。

王仙芝的運氣不太好,乾符五年,他兵敗被殺,手下的兄弟們一看老大沒了,咋辦?投奔黃巢唄!這下,黃巢的實力那是噌噌往上漲,自稱“衝天大將軍”,黃王的名號響徹雲霄。他帶領著手下的兄弟們,一路高歌猛進,像一群憤怒的猛虎,東奔西跑,轉戰了大半個中國,四次渡過長江,兩次渡過黃河,衝向了腐敗的唐王朝。他們每到一處,就打開糧倉,分給窮苦百姓糧食,殺那些欺壓百姓的貪官汙吏,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那時候啊,黃巢的名字就像是一麵旗幟,引領著人們走向希望與光明。

英雄也有柔情的一麵。據說黃巢在攻陷長安之前,曾經路過一座寺廟,寺裏有個老和尚,一眼就看出了黃巢的不同凡響,斷定他將來必成大器。老和尚就請求黃巢,如果他將來得了天下,能不能保護這座寺廟和寺裏的僧人們。黃巢一聽,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鄭重地答應了老和尚的請求,還親手種下了一棵槐樹作為見證。後來啊,黃巢雖然沒能守住天下,但他卻真的遵守了諾言,每次路過那座寺廟,都會派人去保護它,那棵槐樹也成了人們口中的“黃巢槐”。

當然了,黃巢的殘暴也是出了名的。在中和元年,黃巢終於攻陷了唐朝的首都長安。黃巢坐上了龍椅,建立了大齊政權,那一刻,他仿佛真的成了天下的主宰。他攻陷長安之後,那是真的殺紅了眼,不僅殺了那些跟他作對的官員和貴族,還殺了大量的無辜百姓。整個長安城血流成河,屍體堆積如山,史稱“黃巢殺人八百萬”。 雖然這個數字可能誇張了點,但也足以說明他當時的殘暴程度。黃巢的殘暴行為,不僅引起了人們的憤怒和反抗,也給他自己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果然,曆史總是充滿變數,黃巢的皇帝夢沒做多久,第二年,唐軍就組織起了反擊,黃巢因為決策失誤,一路敗退,最後,在中和四年,也就是884年,在山東,被自己的部下給幹掉了,真是應了那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過,話又說回來,在那個亂世,誰對誰錯,誰好誰壞,又豈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呢?

黃巢的故事就像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小說,他的經曆、他的性格、他的殘暴、他的有情有義都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心中。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充滿了波折與起伏,他就像是一顆璀璨的流星劃過曆史的長空,雖然隻是一瞬,卻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記。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