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財政改革家楊炎(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唐朝獲取了一段時間的輝煌。整個大唐朝政治清明和經濟繁榮,為唐朝的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好景不長,安祿山和史思明發起的一場大規模叛亂,這場叛亂不僅震動了唐朝的政治基礎,也嚴重破壞了經濟和社會結構,安史之亂如同一場狂風驟雨,把大唐的盛世氣象衝刷得七零八落。國家亂了套,錢袋子也癟了,怎麼辦呢?這時候,一個讓唐朝的錢袋子鼓起來,也讓咱們後世學者豎起大拇指的財政改革家楊炎大人登場了。

楊炎字公南,號小楊山人。這名字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裏走出來的隱士高人,但實際上,他可是一位腳踏實地的實幹家。

楊炎從小就聰明絕頂,讀書過目不忘,來源算得上是個小神童。而且他非常擅長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這個事兒從他愛好下棋的習慣上可見一斑。楊炎下棋喜歡跟高手過招,越難越有挑戰性,他越喜歡。有一次,他跟一位國手下棋,連輸三局,但人家楊炎呢,不急不躁,反而越戰越勇。第四局,他凝神靜氣,步步為營,最後竟然翻盤了!這事兒在當時可是傳為佳話,人們都說:“這楊炎,不僅書讀得好,棋也下得妙,將來必成大器!”

說到楊炎的為官之路,也不是一開始就一帆風順的。他早年因為得罪了權貴,被貶到地方上當了個小官。可是楊炎從不怨天尤人,反而利用這個機會,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也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後來,他因為才華出眾,被朝廷召回,一步步走上高位,最後當上了宰相。

楊炎掌權之後,主要推行的是兩稅法。在他之前,唐朝的稅收製度是租庸調製,簡單說就是看你有多少口人,然後按人頭收稅。但這有個問題,有的人家裏人多地少,窮得叮當響;有的人家裏地廣人稀,富得流油。按人頭收稅,這顯然有失公平。於是,楊炎大人一拍大腿,說:“咱們得改!”

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前無古人的理念,叫做“量人為出”。意思就是說,“吃飯穿衣量家當”,國家花錢得有計劃,得看自己兜裏有多少錢,不能亂來。更絕的是,他主張不再按人頭收稅,而是看你的家產多少,貧富差別,這就是兩稅法的精髓。這樣一來,那些個大地主、大富豪們,你們的地多、錢多,那就多交點;而那些小戶人家,咱們就手下留情,少交點。這不,既公平又合理,還促進了社會和諧。

另外楊炎還搞了個“貨幣經濟”。那就是,除了糧食,其他的東西都折算成錢來交稅。這在當時可是個大膽的創新,要知道,那時候的人們還是喜歡實實在在的金銀珠寶、糧食布匹,對錢的概念還沒那麼深。但楊炎大人眼光獨到,他看到了貨幣經濟的潛力,這一手,又讓國家的錢袋子鼓了一圈。

最最關鍵的是,兩稅法大大簡化了稅製,減少了那些煩人的稅吏到處催稅,搞得老百姓怨聲載道。這樣一來,不僅國家的財政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也減輕了,真是皆大歡喜。

所以啊,同學們,別看楊炎大人整天跟數字打交道,枯燥無味,但他的智慧可是閃閃發光的。他不僅是一位財政改革家,更是一位懂得順應時代潮流,敢於破舊立新的改革者。他的兩稅法,就像是一劑猛藥,讓唐朝這個生了重病的老巨人,又重新站了起來,煥發了生機。

希望同學們也能從楊炎大人的故事中,學到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未來的生活中,都要敢於打破常規,做自己時代的“改革家”。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