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山中宰相陶弘景(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今天我們聊一個道教的知名人物,他生活在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名叫陶弘景。這位道長的一生既傳奇又富有智慧,曾被人們稱為“山中宰相”。

話說陶弘景,字通明,自號陽陶隱,一聽這字號,就透著那麼一股超凡脫俗的氣息。陶弘景出生在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南京。他自幼聰明得不得了,10歲那年,偶然間翻閱到葛洪的《神仙傳》,這一看不要緊,陶弘景立刻就被書中提到的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的美妙世界給深深吸引了。於是立下大誌,要養生修道,追求超凡入聖的境界。15歲時,他就寫下了《尋山誌》,字裏行間滿是對山林隱逸生活的向往。

到了20歲,陶弘景憑借著過人的才學,被朝廷征召為諸王的侍讀,後來又升為了左衛殿中將軍,可謂是前途一片光明。可誰承想,這位老兄到了36歲那年,南朝梁取代了南齊,國家易主,陶弘景心一橫,決定不再趟這官場的渾水,毅然決然地跑到句曲山,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茅山,躲進了華陽洞裏,過起了隱居生活。

梁武帝蕭衍,早年間就跟陶弘景有交情。稱帝之後,他心想:老朋友啊,你躲山裏幹啥呢?快出來幫我治理國家吧!於是,多次邀請陶弘景出山為官。陶弘景呢,既不直接拒絕,也不答應,而是巧妙地畫了一幅畫:畫上有兩頭牛,一頭自由自在地吃草,另一頭呢,脖子上套著金籠頭,被人用鞭子趕著走。梁武帝一看,心裏就明白了:哦,你這是想告訴我,你更願意做那頭自在吃草的牛啊!

雖然陶弘景沒當官,但與蕭衍書信往來不斷。陶弘景雖然身在山中,但他對朝廷大事那可是了如指掌,經常通過書信給梁武帝出謀劃策。有一次,梁武帝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北方的敵軍突然南下,邊疆告急!梁武帝急得團團轉,趕緊給陶弘景寫信求救。陶弘景呢,不慌不忙,提筆就寫了一封回信,裏麵詳細分析了敵我形勢,給出了幾條切實可行的建議。梁武帝一看,嘿,這主意不錯啊!立刻按照陶弘景的建議布置防線,結果真的把敵軍給擋回去了。這事兒一傳開,陶弘景“山中宰相”的名號就更響了!

當然了,陶弘景也不是個隻會出主意、不動手的“書生”。有一次,茅山附近發生了一場大旱,莊稼都快枯死了,老百姓們愁眉苦臉的。陶弘景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立刻組織起當地的百姓,一起開渠引水,灌溉農田。經過幾天幾夜的奮戰,終於把水引進了田裏,莊稼得救了,老百姓們也都對陶弘景感激不盡。這事兒又讓陶弘景在民間贏得了不少好評!

陶弘景還有一個養動物的愛好。他在茅山上養了不少珍禽異獸,什麼鹿啊、鶴啊、猴子啊,應有盡有。他還特別喜歡跟這些動物們親近,經常給它們喂食、梳理毛發,甚至還跟它們說話、講故事。這事兒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吧?但你們知道嗎?這其實也是陶弘景修煉心性的一種方式。他認為,跟動物們相處可以讓人心境平和、遠離塵囂,對修煉大有裨益。

陶弘景的思想相當博雜,既有老莊的逍遙自在,又有葛洪的神仙道教,還雜糅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佛教的某些觀念。他不僅文章寫得好,書法也是一絕,尤其是行書,那叫一個妙不可言。更厲害的是,他對曆算、地理、醫藥都有深入的研究。

咱們重點說說他在醫藥學上的貢獻。陶弘景整理並擴充了古代的《神農百草經》,編成了《本草經集注》七卷,裏麵記載了730種藥物,這可是個大工程!而且,他還首創了藥物分類的方法,按照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來分,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對後世本草學的發展影響深遠。他還寫了《真誥》、《真靈位業圖》這些道教經典,以及《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等醫學著作,為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瑰寶。

同學們,你們看,陶弘景雖然身在山中,但他的智慧和影響力卻遠遠超出了山林,成為了那個時代一顆璀璨的明星。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智者,不在於你身在何處,而在於你的心和思想能夠到達多遠。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