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堯帝是誰(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上一次見麵咱們了解了三皇五帝,你們還記得他們分別是誰嗎?如果你忘了,最好去翻一翻上一節課的內容。老祖先的名字是一定要記住的,因為沒有他們就不會有現在璀璨的中華文明。

今天呢,我們著重去認識一位特別有意思的大人物,他是咱們古代傳說中的聖王堯帝,一位活在詩裏的君王。他姓伊祁,《尚書》和《史記》這兩本主要的史書裏,都記錄了堯號放勳,因為他最初的封地叫做“唐”,所以他還有個響當當的名字,叫“唐堯”。

堯有著不俗的家世。他的父親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嚳,就是高辛。帝嚳在位七十年,然後才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摯。堯從小就展現出非凡才華,他十三歲就開始輔佐哥哥摯,後來還輾轉於陶地和唐地之間,於是他又多了個一“陶唐氏”的稱號。

到了十八歲,堯接過了天子的大旗,把都城定在了蒲阪。堯繼位後,展現了不俗的能力和氣質。《史記》裏麵記載他說:“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意思是說,堯的仁德就像天空一樣高遠,堯的智慧就像神靈一樣無邊,走近堯的身邊就像沐浴在溫暖的陽光裏,遠遠地望著他就好像仰望絢爛的雲霞一樣。這種無上的讚美,《史記》裏可沒這樣誇過別人。

堯的時代,並不太平。根據不同國家的文獻記載,那個時候發生著全球性的大洪水。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堯於是先任用鯀去治水,可惜鯀用堵塞的方法治水,九年沒成效,還發生了河堤崩決,淹死了不少老百姓。後來堯就換成了大禹去治水,這才有了咱們熟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這個咱們後麵會詳細的講到。由此可見,堯不僅是個治理國家的高手,還是個開明君主,他設了諫言之鼓,讓老百姓有話就說;立了誹謗之木,鼓勵大家指出他的錯誤。這樣的皇帝,能不讓人愛戴嗎?

但堯的心裏始終有個大大的問號:我治理得到底好不好?老百姓究竟滿不滿意?為了找到答案,他親自穿上便裝,走到田間地頭,去聽聽老百姓的心聲。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在田地裏耕種的老人,老人一邊耕田一邊唱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就是著名的《擊壤歌》。意思是說:太陽出來我就耕種,太陽落山我就休息。挖口井我就能喝水,種地我就有糧食吃,這樣的生活,帝王的權利對我有什麼用呢?表麵上似乎表達的是老百姓對堯漠不關心的態度。而其實,咱們可以體會到,這正是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老百姓安居樂業卻不關心領導者是誰的“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

這首歌雖然曲調無法探究,但是從歌詞簡單卻深刻,從中可以體會到,唱出了老百姓自給自足、安居樂業的生活狀態,也說明了堯的治理之道已經深入人心。

最讓人敬佩的是,堯開創了帝王禪讓的先河。他覺得自己的兒子丹朱不成器,就決定從民間挑選賢能之士來接班。堯聽說舜非常賢明,他就親自去考察。這一考察不得了,舜不僅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連深山裏的虎豹毒蛇都能馴服。於是,堯就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舜,還派出了自己九個兒子去考驗他。結果呢?舜全都經受住了考驗,成了大家公認的賢良之才。

就這樣,堯在位七十年後,將天子的位子傳給了舜。舜接手後,也沒讓堯失望,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而堯呢,在讓位給舜後,又活了二十八年,這才安詳離世。堯的一生,就像一部精彩的曆史劇,充滿了智慧、仁愛和開明的氣息。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