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尋找失去的道德自我》的基礎上,經過再次加工,進行一些必要的豐富和充實而完成的。全書的寫作,從醞釀到定稿前後經曆了五年多的時間。對於道德自我這個論題的思考,發軔於博士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會,當時隻是粗淺地覺得對於道德教育不能忽視了道德主體的自我建構,回來後覺得有很多需要繼續深入的地方。2008年嚐試以道德自我為題申報了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項目,順利獲得了立項,奠定了我研究的信心。之後我繼續深化對此題的思考,博士論文也以此為框架得以完成,獲得了眾多博士生導師的好評。以此為基礎,2009年我以“道德自我的德育價值及培養體係”為題申報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獲得了立項資助。在完成課題的過程中,我重新梳理了博士論文的內容,發現在寫作思路上有一些不夠完善的地方,對道德自我的很多問題還沒有講清楚、講透徹,於是重新調整了論文的邏輯框架,站在當前中國學校教育視閾的現實背景下,將道德自我的研究由微觀層麵轉入宏觀的視域。
康德曾經說過:“一種教育理論是一種壯麗的理想,即使不能立刻實現也無關緊要。雖然加以實現有許多困難,也不要將其視為幻想,或者將其貶低為一種美夢。”將道德自我概念引入道德教育研究領域,期盼的正是從根源上尋求中國學校德育理念和方法的整體創新。在長期教育實踐的感受與思考中,我關注最多的是道德教育的困境,德育的實效性始終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心結。道德教育的症結在哪裏?來自於德育現實的體驗與觀察,使我很清楚地看到現行學校德育秉持的大都是一種“轉化”論,用外在於人的強力將規定性加之於人,然而,以道德的外在化、客觀化來替代人的自我意識、自主作用,最終結果是貶低了人的精神、否棄了人的主體性,永遠也無法保證長久和永恒的道德效果。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堅信著主體性道德教育,但是,人的主體性是如何形成的?學生怎樣才會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妨礙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內在因素是什麼?讓人成為主體絕不可能僅因為一個教育理念的轉變,一種教育思想的倡導就自然地形成。這些問題一度讓我步入困惑。從哲學、心理學漫天飛舞的雪花中我滋取到甘霖,“自我”這一概念讓我欣喜。自我是生命的本體,每一個人都是以自我建構的方式存在於現實世界之中,我是我自己的主人。自我概念、自我認知、自我理解、自我評價、自我反思——人隻有對自我產生清晰的認識,才會認識到自己是作為主體的人,去展示人的主體力量。任何道德教育都無法回避自我存在的事實,讓我感悟到道德教育的起點應該落腳於人的自我問題上。當下中國學校德育的乏力,根本問題在於缺乏對人的自我發展的關注。站在對道德教育規則本位論的批判上,我將道德自我的建立作為了當代中國學校德育的目的和價值的新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