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出生在康熙17年10月30日(公元1678年12月13日)。其父是當時年僅25歲的康熙皇帝玄燁,而其生母烏雅氏隻是一個普通宮女,在康熙的眾多妃子中,既不受寵,也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
康熙是曆史上400多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他8歲登基,69歲死去,在這個至高無上的皇位上整整呆了61年。
他的皇子之多,也就可以想象。據史書記載,康熙從12歲開始不斷生兒子,到長大成人,載入史冊的就多達24個。胤的實際排行是老四,人稱“四阿哥”。
胤的三個兄長,老大名叫允,比胤大六歲,是惠妃納拉氏所生;納拉氏的哥哥明珠很厲害,不僅是康熙朝前期的功臣,又是國舅爺,一度被康熙寵信,直到後來幫著允爭太子位出了事,才喪失大權。
老二允,比胤年長四歲,是康熙的原配、正宮娘娘孝誠仁皇後赫舍裏氏的親生子,也即古人說的嫡長子。他的出身應當說最高貴,但在後來的爭鬥儲位中也數他最倒黴。
老三允祉,長胤一歲,為榮妃馬佳氏所生。這個兄長和胤有些地方很相像,他也是康熙朝後期儲位有力的爭奪者。
僅從年齡和出身講,胤在這些皇子中的地位是不上不下,不高不低。這是個尷尬的排行,對他成年以後的政治活動有利也有弊。
胤滿月時,專管皇帝家務事的宗人府事先送了一些吉利的字眼拿給康熙過目,玄曄挑了一個“”字,意思是說“以真受福”。所以胤的全名是愛新覺羅?胤。胤是康熙皇帝每個兒子名字中都要帶的一個字,後來胤成了皇帝,為了避他的諱,其他的皇子統統改成了允字。
胤的幼年,不是由生母撫養長大。此乃清代宮裏的習慣,常常是把皇子交給皇室的家奴或者別的妃嬪代養。如康熙皇帝,小時候就是由父皇順治的家奴,曹雪芹的祖上曹寅養育的。胤生母出身平凡,但是他的養母佟佳氏身份卻十分的不一般,這對後來胤的成長和政治地位很有作用。
佟佳氏出生於清初十分顯赫的佟氏大家庭,她的姑母是康熙皇帝的生母,清朝的開國元勳佟圖賴的女兒。她的父親佟國維官至一等公,又是康熙的舅舅,親上加親。因此後來康熙也很寵信佟佳氏和他的父親佟國維,將佟佳氏從貴妃一直封到皇貴紀,康熙28年佟佳氏去世的前一天,又冊封為皇後。
佟氏家族在清代前四朝顯赫到了頂點。全家人在這四朝一共出了兩個皇後,一個貴妃和兩個駙馬,在朝為官的人更是數不勝數,以至於當時人送給他家一個外號“佟半朝”。佟氏家族真可以說是滿庭高幹,代代富貴。
這樣的家族同胤生母的家族相比,真是無法比的,但佟佳氏沒能給康熙生個兒子,所以也很高興收養胤,對胤自小也非常疼愛。所以無論從感情還是從利益上出發,胤都更親近他的養母。以至於做了皇帝後,不承認自家的親娘舅,而把佟國維的次子隆科多封為舅舅。
雍正在少年時期所受的教育是十分好的。因為康熙皇帝不僅很重視皇子的教育,給他們配備高水平的教師,還建立了一套科學而嚴密的皇子教育製度,時常親自打聽皇子們特別是太子的學習成長情況。
皇子學前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各種禮節。胤上學之前,就由專人負責,教導他宮內的各種禮節規範。
6歲的時候,胤開始正式上學。每天清早黎明之前,當大臣們還在睡夢裏時,太監就把胤叫起來,打著白紗燈,送到上書房上早課。胤的課程表和其他皇子一樣,也是每天排得滿滿的。早上開始上課,主要是四書五經、二十四史,然後練習書法、作文、填寫詩詞;下午還要學習滿文滿語、蒙文蒙語;下了語言課,到操場上練習騎馬、射箭、使用火器。夏天還要學習遊泳,直到太陽西下才允許放學。每年除了元旦、端午、中秋、皇帝萬壽節和自己的生日外,天天不停課。
康熙為胤挑選的老師也都是著名的學者或大臣。比如教四書五經的大學士張英,人稱理學名臣。而滿語教師徐元夢,則號稱是滿人中的第一學問家。胤最喜歡的老師是顧八代,胤一入學起就給他啟蒙,教他讀書認字,背誦名篇,以後胤回憶起他時還十分懷念,自稱同顧八代“與共朝夕,講論忠孝大義,研究經書至理,肫誠周至,獲益良多”。
康熙皇帝自己也經常過問皇子的教育,有時朝政不忙,康熙帝自己還為皇子們講課。每隔一段時間,還要對他們進行測驗或考試,有背誦,有騎射,因為他要求皇子們文武雙全,不許偏廢。
看一下明代的皇室教育,就更能看出清代教育的成功。明朝的皇子往往十幾歲才進書房學習,每天也就聽老師講一會兒課,就放學回宮,同太監宮女們嬉戲玩樂,許多皇子後來當了皇帝,都像傻瓜一樣,一問三不知,更不用說自己親自教育皇子了。胤在這種嚴格而全麵的教育指導下,知識日漸豐富,學問日漸精深。他不僅通曉諸子百家,曆朝典故,還寫得一手好字。登基以後,他親自書寫朱批諭旨,教育臣僚,議論政事,動輒就會引經據典,有時洋洋灑灑,一口氣可以寫幾千字,見解深刻周詳,思考全麵具體,這都受益於早年的教育。
除此以外,胤還練了一身武功,當然不可能有傳說中的那麼傳奇,更稱不上是武林高手,但是能說明他不是個文弱的皇帝。
待到皇子漸漸長大,一天天懂事以後,康熙就時常把皇子們帶出深官,讓他們陪同自己四處遊曆,以便讓他們廣泛地了解社會,了解民生民情,增長他們的見識,豐富他們的閱曆,而不是像明代的皇子那樣,整天在深宮中和太監宮女為伴,一點都不知國生民情、百姓疾苦。
胤九歲的時候,第一次隨康熙出宮,到塞外打獵,此後幾乎每年陪同康熙出巡。30歲之前,他的足跡已經遍及大江南北。通過這種活動,胤不僅開闊了視野,了解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山河形勢,水陸交通,地方吏治,還通過觀摩,學習了康熙的為政之道,治國之術,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
巡遊之外,胤年輕時代參加的政務活動主要有:打獵,祭祀,朝佛,治河,領軍以及稍長之後康熙委派的一些臨時事務。他少年時曾在一首《熱河閑詠》的詩中寫到:一人臨塞北,萬裏息邊烽。
這句詩表麵上是讚頌父皇康熙,實際上也抒發了他本人君臨天下的野心與抱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胤19歲時,康熙親自率兵再次征討蒙古準噶爾部叛首噶爾丹。這次軍事行動,成年的皇子差不多都參加了。胤負責統領八旗中的正紅旗。但是剛剛出師,就因為從前方傳來了清軍在昭莫多大獲全勝的好消息,隻好班師回朝。雖然並沒有真正指揮作戰,但這次軍事訓練對於年輕的胤也是一次有益的鍛煉。
皇子長大了,就不能老在宮裏生活,按規矩,要封個爵位,讓他自立門戶,這就是開府。開府不光意味著已經長大成人,可以更自由一些,同時也表明可以娶妻生子,參與政務。胤是22歲開府的,據傳他開府以後,就廣泛交接綠林豪傑,俠客高僧,密謀奪儲,還發明了一種叫“血滴子”的殺人凶器,這種圓形的利器內藏尖刀,可以用機關控製,乘人不備,兜頭罩住,更能把人頭割下,然後用化骨火毀屍滅跡。傳奇傳奇,總是越傳越奇,很難令人置信,姑妄說之,姑妄聽之罷了。
總的看來,即位以前的胤過的是和其他皇子一樣富貴逍遙的生活,主要是讀書學習、遊曆四方。
因為史書記載的簡略,關於胤的前半生,留給我們更多的是想象而不是事實。假如胤後來沒有成為大清朝的第三個皇帝,我們今天對他的了解將十分可憐,就像曆史上很多普通的皇子一樣。
在康熙朝中後期,連續的政治事件把胤推到了曆史舞台的最前沿。這就是康熙晚年的儲位之爭。
封位皇子,才貌雙全
古人雲:多子多福。可是當皇帝的卻經常是多子多災。因為皇帝和皇太子的位子都僅有一個,想坐這個位子的皇子卻許多,這就是集權的壞處。
原本,皇太子和皇帝的位子,和胤是沒有太大關係的。因為他既不是老大,也非正宮皇後娘娘的親生子(古人稱為嫡子)。
而古代中原王朝立儲的慣例是“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即是說立太子要先考慮長子,假如正宮娘娘生了男駭,不論他是不是所有孩子中的長子,都先考慮嫡長子;如果正宮娘娘沒有生男孩,再按大小排。
康熙皇帝雖然是個滿人,但漢化非常深。早在康熙14年(那時胤還沒生下來呢),就冊立了還不到兩歲的嫡長子允秖作為皇太子,並傾盡全力教育和培養他。
等允秖長大成人了,還為他設立專門的機構,讓他分理一部分政務,在實踐中培養他的能力。為樹立他的威信,給他的著裝、衛隊、儀仗、器物,也都非常的講究排場,幾乎和天子的差不多了。
最重要的是,康熙曾經也非常賞識這個皇太子,覺得他儀表堂堂,人也聰明好學,八歲就能左右開弓,背誦四書,又經過十幾年的精心教育,文韜武略,是沒有哪個皇子能夠與他相比的。如果一切就這樣順利發展下去,康熙老了,死了,允秖順順當當即了位,清代第三個皇帝可能就是另外一個人了。而四阿哥也許就會像眾多皇子一樣,度過富貴平安的一生,默默無聞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