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幸福是一份簡單快樂(2)(1 / 3)

攀 比

當任何快樂的事情發生時,都應該去盡情地享受,不要停下來想:同別人可能會碰到的事情比較起來,自己的事情並不怎麼叫人快樂。

——羅素《幸福之路》

有位求治的心理病患者,是國家公務員,本來過著安分守己的平靜生活。有一天,他接到高中同學的聚會電話。十多年未見,他帶著重逢的喜悅前往赴會。

昔日的老同學經商有道,住著豪宅,開著名車,一副成功者的派頭。聚會結束後,他心裏很不是滋味,從此好像變了一個人,整天唉聲歎氣,逢人便訴說心中的煩惱。

他想:當初那位同學考試總不及格,憑什麼有那麼多錢?我的薪水攢一輩子也買不起一輛奔馳車。他的同事安慰他說:“我們是坐辦公室的,有錢咱也不買車。”但他卻終日鬱鬱寡歡。在進行心理治療之前,居然因為心病而臥床不起。

客觀地說,人生來是不平等的。既然不平等,人與人的差距在攀比之間就顯而易見了。看看別人,比比自己,往往就這樣比出了怨恨,比出了愁悶,失去了自己本應有的好心情。

攀比心理在特定情況下能暫時起到積極的作用。有比較才有進步,有目標才會有努力,攀比是不滿足於現狀,不甘落後於他人而想追求擁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人奮發向上,這樣的比較是非常有意義的。但問題是,往往自己看到別人好的地方之後,並不是開始好好學習和努力,而是不斷地埋怨自己,甚至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有的人會因此而造成情緒障礙,牢騷滿腹,從而喪失了公平感,並且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疾病。也有的人因盲目攀比而使自己處於做白日夢的幻想狀態,最終一事無成,從而產生挫敗感。

攀比常常是物質上的,但它影響的卻是人的身心健康。在現實當中,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存在攀比心理。那麼,當盲目攀比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時該怎樣做呢?

首先,不要總是將自己與物質條件更好的人做比較,也不要不顧自己的實際能力而過高要求自己,凡事要量力而行。由於社會分工的不同,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存在著各種差別,而物質上的差別則直接打開了人們攀比的空間。攀比心理和行為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其本身並無過錯,問題在於攀比的指導思想、出發點和內容都是些什麼。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令人羨慕的東西,也有令自己缺憾的東西,沒有一個人能擁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於自己的內心感受。盲目的攀比是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用自己的弱勢對比別人的強項,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其次,要對自己的理想進行調整,降低期望值,並且了解自己的弱點。這樣對自己的付出能換來什麼樣的享受就能做到心理平衡了。麵對現實通過努力能實現的決不氣餒,沒有條件的要等待時機,這樣遇到挫折也就能保持平衡的心態。

此外,還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況,發展興趣,放鬆身心,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或在極度疲勞時給自己放個長假,或者幹脆換一個工作。同時,還要讓自己的心情放鬆下來,學會以平和心態麵對現實。

當感到巨大心理壓力和出現悲傷、憤怒、怨恨等情緒時,要勇於向親朋好友傾訴,以消除不良情緒。除此之外,如果壓力已經相當大,出現了神經衰弱或焦慮症的症狀,如持續的睡眠障礙、情緒緊張、心悸等,而且感覺自我無法進行調節時,就需要去看心理醫生了。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目前的社會文化中,父母溺愛子女,尤其是獨生子女的現象比較嚴重,孩子想要什麼都盡量地滿足。而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父母也能夠為孩子提供了攀比的物質基礎。兒童的這種攀比心理如果伴隨著成長滋生下去,便會引發孩子的自卑感、虛榮心等多種不良心理出現,既給家庭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又會影響學習。對於幼兒和中小學生的不良攀比行為,家長和老師要采取適當的教育方式對其進行糾正,從小注重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幫助孩子減輕心理負擔,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可以說,在今天我們生活的中小學校園裏,青少年之間的盲目攀比現象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學業成績的青少年,都有基於自身特點的攀比心理和攀比行為。攀比已經深深地滲透於我們青少年的生活過程中,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學業和行為,攀比將直接影響我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其實,對於青少年來說,我們應該知道父母的艱辛,也應該知道“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對“超前消費”式的盲目攀比堅決說“不”,把更多精力用在學習上,掌握一身過硬的本領,為今後的人生道路打下紮紮實實的基礎。

當然,攀比有盲目與別人比較,而不顧自己實際、不求長遠目標、盲目與高標準相比的不良一麵,也有明確的進取目標,有意識的、積極的、善意的、科學的與他人比較的良性一麵。如果青少年能夠養成良性的攀比心理,就能讓自己奮發,就會出現與同學互相競爭、你追我趕、不甘示弱的局麵,這將構成校園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比如,在學習上,我們敢於同“尖子生”比,為了能夠趕超他人,製訂詳細的學習計劃,並腳踏實地付諸行動;在品德上,我們把標兵、模範作為自己做人的楷模,比做人的’本領、比對集體的奉獻、比各自的理想,在與同學的良性攀比中展示自己的特長,彌補自己的不足。從根本上講,這種攀比體現了現代人所追求的敢於競爭、善於競爭的積極進取心態。

青少年朋友,良性攀比心理是我們積極成長的催化劑,體現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理想的追求。正因為如此,有專家指出,青少年攀比心理既需要養成、激發,也需要消解和控製,從而把攀比引向積極向上、追求內在精神的正確軌道上去。願我們每一位青少年都能這樣做。

事實上,我們所擁有的並不少,而僅僅因為欲望太多就使得自己不滿足,甚至憎恨別人所擁有的一切。生活的差別無處不在,而盲目攀比卻讓我們的心靈失去平衡。

——新浪網友巴黎鐵塔

權 力

沒有人是全能的,一個被權力欲所徹底攫住的人,遲早總會碰到那些無法逾越的障礙。隻有某種形式的瘋狂才會阻止這種認識深入人的頭腦,就像一個人權力足夠大時,他可以把向他指出這一點的人監禁起來或者處以極刑。

——羅素《努力與舍棄》社會學認為,權力是指產生某種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潛力;許多心理學家視權力為人們行動和互相作用中的一個重要的基本的動機;還有人認為,權力就是一種與理解的預測行為特別有聯係的動機。這些定義均沒有揭示權力的真正本質。人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必須有效地建立各種社會關係,並充分地利用各種價值資源,這就需要人對自己的價值資源和他人的價值資源進行有效地影響和製約,這就是權力的根本目的。總之,權力的本質就是主體以威脅或懲罰的方式強製影響和製約自己或其他主體價值和資源的能力。

從茹毛飲血的亙古時代到燈紅酒綠的現代社會,權力曆來是人們議論的軸心:從古代帝王的獨斷專權到現代化的民主權力製度,權力在曆史的演變中不斷變化著自身的角色和地位,但是權力始終是某些人角逐的對象。權力原始的控製性和潛在的強暴性,使得權力可以作為一種強勢的利器,控製資源和管理對象。無論權力角逐者的目的如何的純淨、崇高,甚至把獲取權力當成為人民和社會謀取利益的“善行手段”。但是權力欲望的本質仍然讓人對權力的純粹性無法釋然。

人的種種貪欲中,權力欲可以說是最具有原始性、目的性和專橫性,也最具犯罪傾向,這也是權力的基本屬性。權力欲的原始性來源於動物的本能,人亦是動物的一種進化階段,從原始社會最初的氏族部落鬥爭到上古的炎黃二帝平定蠻夷部族,人類的最初形成過程無不充斥著權力欲的統治雛形;原始性是最直接、最真實的事物性質。

有權力就會膨脹,這在美國哲學家羅素的《權力論》裏,被稱作人的本性。他還認為人對經濟的追求尚可得到滿足,但對權力的追求則永不滿足;正是對權力的無止境追求,引發多種社會問題。羅素認為人的權力具有不斷擴張的特性,所以應當節製個人,組織和政府對權力的追求。

羅素並沒有通過心理事例證明人的本性,但當人們為伊拉克囚犯受到虐待感到憤怒之際,科學家們公布了一些研究結果,用科學研究的方式解釋了“一個普通人怎麼會如此不人道的對待另外一個人”。

克瑞格·漢內是加州大學聖克魯斯的心理學教授,“斯坦福實驗”的參與者之一。為了研究監獄看守和囚犯之間的行為,研究人員在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大樓的地下室裏修建了一個模擬監獄。學生們為了研究監獄行為,自願分成兩組,充當看守和囚犯。看守們很快就變成欺辱人的虐待狂,原來定為兩個星期的實驗不得不在6天後就停止了。在實驗中,看守給囚犯罩上頭罩,並強迫他們脫光衣服。汗內說,他們的行為跟美軍管理下的阿布格拉監獄中發生的虐待行為竟如此相似。

這些實驗顯示了一個令人不快的事實,那就是人們在一定的條件下會做出多麼可憎的行為。“這是一個人們不的不接受的事實,不見得非得是邪惡的人才會做出惡劣,甚至邪惡的事情來。”

人們都試圖調整他們周圍環境的事物,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滿足他們或滿足他們認為的自己的需求。無論何種意義而言,你都擁有控製環境的能力,也就是你所擁有的權力。例如,你一進屋子,就徑直將空調的溫度調高或者調低,這時,你就運用了你的權力。當然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控製環境。如果你足夠幸運,自己能給自己放一整天的假,那麼你就很有權力。你是否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開著自己的車子,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你也擁有一定的權力。

如果你每天都工作,每周七天,卻僅僅隻為了生存,那麼你就沒有任何權力了。另一方麵,如果你的職業讓你每周工作六天,而且能為你提供生活所需要的大多數東西,那麼你就是很有權力的了。進一步,如果你還有自己的房子,更進一步,如果你擁有自己的度假別墅和其他投資,不用擔心年老不能工作以後的生活,那麼你就擁有很大的權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