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2 / 2)

裝配工藝技術基礎

1)整機裝配內容

電子產品整機裝配的內容包括電氣裝配和機械裝配兩個部分。電氣裝配部分包括元器件布局,元器件、連接線安裝前的處理,各種元器件的安裝、焊接、單元裝配,連接線的布置與固定等。機械裝配部分包括機箱和麵板的加工,各種電氣元件固定支架的安裝,各種機械連接和麵板控製元器件的安裝,以及麵板上必要的文字、圖標的噴塗等。

2)裝配技術要求

(1)元器件的標誌方向應按照圖紙規定的要求,安裝後能看清元器件上的標誌。若裝配圖上沒有指明方向,則應使標記向外,以便辨認,並按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讀出。

(2)元器件的極性不得裝錯,安裝前應套上相應的套管。

(3)安裝高度應符合規定要求,同一規格的元器件應盡量安裝在同一高度上。

(4)安裝順序一般為先低後高,先輕後重,先易後難,先一般元器件後特殊元器件。

(5)元器件在印製板上的分布應盡量均勻,疏密一致,排列整齊美觀,不允許斜排、立體交叉和重疊排列。元器件外殼和引線不能相碰,應保證1mm左右的安全間隙。

(6)元器件引線穿過焊盤後應至少保留2mm以上的長度,建議不要先把元器件的引線剪斷,而應待焊好後再剪斷元器件的引線。

(7)對一些特殊元器件的安裝處理,如MOS集成電路的安裝應在等電位工作台上進行,以免靜電損壞器件,發熱元器件在安裝時要與印製板保持一定距離,不要貼麵安裝。

(8)裝配過程中,不能將焊錫、線頭、螺釘、墊圈等導電異物落在機器中。

電子產品的裝配工藝

1)元器件引線的成形

(1)預加工處理

元器件引線在成形前必須進行預加工處理。這是因為元器件引線的可焊性雖然在製造時就有這方麵的技術要求,但因為生產工藝的限製,時間一長,在引線表麵會產生氧化膜,使引線的可焊性下降。引線的預處理包括引線的校直、表麵清潔以及上錫三個步驟。引線經預處理後,要求沒有傷痕,鍍錫層均勻,表麵光滑,無毛刺和殘留物。

(2)引線成形的基本要求

引線成形工藝就是根據焊點之間的距離,做成需要的形狀,目的是使它能迅速而準確地插入孔內。要求引線開始彎曲處,離元器件端麵的最小距離不小於2mm,並且成形後引線不允許有損傷。

(3)成形方法

為保證引線成形的質量,應使用專用工具和成形模具,在沒有專用工具或加工少量元器件時,可使用平口鉗、尖嘴鉗、鑷子等一般工具手工成形。

2)元器件的安裝方式

(1)臥式安裝

也稱貼板安裝。它適用於防振要求高的產品。元器件緊貼印製板麵,安裝間隙小於1mm。當元器件為金屬外殼,安裝麵又有印製導線時,應加墊絕緣襯墊或絕緣套管。

(2)懸空安裝

它適用於發熱元器件的安裝。元器件距印製板麵有一定的距離,安裝距離在3~8mm內,以利於對流散熱。

(3)立式安裝

也稱垂直安裝。它適用於安裝密度較高的場所。元器件垂直於印製板,但對質量大引線細的元器件不宜采用這種形式。

(4)倒裝

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元件防振能力,降低安裝高度。元器件的殼體埋於印製板的嵌入孔內,因此又稱為嵌入式安裝。

(5)有高度限製時的安裝

元器件安裝高度的限製一般在圖紙上說明,通常處理的方法是垂直插入後,再朝水平方向彎曲。對大型元器件要特殊處理,以保證有足夠的機械強度,經得起振動和衝擊。

(6)支架固定安裝

這種方法適用於較大的元器件,如小型繼電器、變壓器、阻流圈等。一般用金屬支架在印製基板上將元件固定。